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6-7页 |
中文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1.研究资料 | 第11-13页 |
1.1 病例来源 | 第11页 |
1.2 诊断标准 | 第11-13页 |
1.3 纳入标准 | 第13页 |
1.4 排除标准 | 第13页 |
1.5 剔除和脱落病例标准 | 第13页 |
2.研究方案 | 第13-17页 |
2.1 样本量估算 | 第13-14页 |
2.2 随机方法与分组 | 第14页 |
2.3 治疗方法 | 第14页 |
2.4 意外情况处理 | 第14-15页 |
2.5 观测指标 | 第15-16页 |
2.6 统计分析 | 第16-17页 |
2.7 技术路线图 | 第17页 |
3.研究结果 | 第17-23页 |
3.1 一般资料统计分析 | 第17-18页 |
3.2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分比较 | 第18-21页 |
3.3 Epworth嗜睡量表(ESS)评分比较 | 第21页 |
3.4 颈痛量表(NPQ)评分比较 | 第21-22页 |
3.5 失眠严重程度量表(ISI)评分比较 | 第22页 |
3.6 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比较 | 第22-23页 |
3.7 组间临床疗效比较 | 第23页 |
4.分析与讨论 | 第23-40页 |
4.1 中医学对颈源性失眠的认识 | 第23-30页 |
4.2 现代医学对颈源性失眠的认识 | 第30-34页 |
4.3 调督通阳针法治疗颈源性失眠的立题思路 | 第34-38页 |
4.4 调督通阳针法治疗颈源性失眠的疗效分析 | 第38-40页 |
结论 | 第40-41页 |
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 第41-42页 |
致谢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7页 |
附录一 中医治疗颈源性失眠的研究进展 | 第47-53页 |
附录二 | 第53-61页 |
附录三 参加学术会议情况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