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组黄连药对治疗幽门螺旋杆菌所致胃炎的疗效评价
缩略词表(英中文对照) | 第1-8页 |
引言 | 第8-10页 |
实验研究 | 第10-19页 |
1 实验材料 | 第10-11页 |
·实验动物 | 第10页 |
·实验药物 | 第10页 |
·造模用药 | 第10页 |
·治疗用药 | 第10页 |
·实验仪器 | 第10页 |
·实验试剂 | 第10-11页 |
2 实验方法 | 第11-13页 |
·大鼠Hp所致胃炎动物模型的建立 | 第11页 |
·给药方案 | 第11-12页 |
·五组黄连药对对幽门螺旋杆菌所致胃炎的研究 | 第12-13页 |
·五组黄连药对对大鼠一般状态的影响 | 第12页 |
·五组黄连药对对Hp所致胃炎大鼠胃粘膜损伤的影响 | 第12-13页 |
·胃组织形态观察 | 第12页 |
·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测定 | 第12页 |
·血清丙二醛测定 | 第12页 |
·血清表皮生长因子测定 | 第12页 |
·胃粘膜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测定 | 第12-13页 |
·五组黄连药对对大鼠幽门螺旋杆菌的影响 | 第13页 |
·胃幽门螺旋杆菌快速尿素酶测定 | 第13页 |
·胃粘膜幽门螺旋杆菌数量测定 | 第13页 |
3 统计学处理方法 | 第13页 |
4 实验结果 | 第13-19页 |
·Hp所致胃炎大鼠一般状态的改变 | 第13页 |
·幽门螺旋杆菌所致胃炎大鼠胃粘膜损伤的改变 | 第13-17页 |
·胃粘膜的病理变化 | 第13-14页 |
·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变化 | 第14-15页 |
·血清丙二醛的变化 | 第15-16页 |
·血清表皮生长因子的变化 | 第16页 |
·胃粘膜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的变化 | 第16-17页 |
·慢性胃炎大鼠幽门螺旋杆菌的改变 | 第17-19页 |
·胃幽门螺旋杆菌快速尿素酶的变化 | 第17-18页 |
·胃粘膜幽门螺旋杆菌数量的变化 | 第18-19页 |
讨论 | 第19-29页 |
1.中医学对胃炎的认识 | 第19-20页 |
2.西医对Hp所致胃炎的研究进展 | 第20-21页 |
3.Hp所致胃炎动物模型的评价 | 第21页 |
4.黄连及五组黄连药对治疗Hp所致胃炎的依据 | 第21-24页 |
5.五组黄连药对治疗Hp所致胃炎的作用机理 | 第24-29页 |
·抗幽门螺旋杆菌,减轻胃粘膜炎性病理改变 | 第24-26页 |
·修复损伤的胃粘膜 | 第26-29页 |
·五组黄连药对对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影响 | 第26-27页 |
·五组黄连药对对丙二醛的影响 | 第27页 |
·五组黄连药对对表皮生长因子的影响 | 第27-28页 |
·五组黄连药对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的影响 | 第28-29页 |
结论 | 第29-30页 |
问题与展望 | 第30-31页 |
致谢 | 第31-32页 |
参考文献 | 第32-38页 |
附件1: | 第38-40页 |
胃的组织病理学变化图片 | 第38-40页 |
附件2: | 第40-42页 |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免疫组织化学图片 | 第40-42页 |
附件3: | 第42-46页 |
黄连药对配伍应用 | 第42-46页 |
附件4: | 第46-47页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及科研成果 | 第46-47页 |
附件5: | 第47页 |
声明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