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7页 |
提要 | 第17-19页 |
前言与致谢 | 第19-22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22-33页 |
第一节 选题缘起与意义 | 第22-27页 |
·选题缘起 | 第22-25页 |
·选题意义 | 第25-27页 |
第二节 研究范围、研究方法和资料来源 | 第27-30页 |
·研究范围 | 第27-28页 |
·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 第28-30页 |
第三节 研究框架、创新、存在的困难与不足 | 第30-33页 |
·研究框架 | 第30-31页 |
·本研究的创新点、存在的困难与不足 | 第31-33页 |
第二章 社会排斥理论与贫困理论的文献回顾 | 第33-62页 |
第一节 社会排斥理论及其研究 | 第33-44页 |
·国外社会排斥理论研究回顾 | 第33-39页 |
·国内关于社会排斥的研究 | 第39-42页 |
·本研究关于社会排斥的界定 | 第42-44页 |
第二节 贫困理论及其研究 | 第44-62页 |
·国外关于贫困的理念认识与研究 | 第44-51页 |
·国内关于贫困的理念认识与研究 | 第51-56页 |
·国内外反贫困行动政策体系的简要回顾 | 第56-57页 |
·以往研究的贡献与局限以及本研究的主要内容与任务 | 第57-62页 |
第三章 湘赣丘陵山区农村贫困特点与我国农村贫困的因果模型 | 第62-106页 |
第一节 湘赣丘陵山区农村样本概况 | 第62-70页 |
·江西丘陵山区的农村调查样本概况 | 第62-67页 |
·湖南丘陵山区的农村调查样本概况 | 第67-70页 |
第二节 湘赣丘陵山区农村贫困的特点 | 第70-91页 |
·湖南丘陵山区农村贫困的特点 | 第70-77页 |
·江西丘陵山区农村贫困的特点 | 第77-80页 |
·湘赣丘陵山区农村贫困的共同特点 | 第80-91页 |
第三节 湘赣丘陵山区及我国农村反贫困的成就与不足 | 第91-100页 |
·农村反贫困的成就 | 第91-93页 |
·农村反贫困的不足 | 第93-100页 |
第四节 我国农村贫困的因果模型分析 | 第100-106页 |
·我国农村贫困因果模型建立的基础分析 | 第100-101页 |
·我国农村贫困的因果模型 | 第101-106页 |
第四章 我国农村贫困成因及社会排斥对农村贫困的影响 | 第106-180页 |
第一节 历史因素、自然条件及农民个体因素对我国农村经济社会的影响 | 第106-109页 |
·我国农村贫困形成的历史性因素 | 第106-107页 |
·自然条件对我国农村经济社会的影响 | 第107-108页 |
·农民个体因素与农村贫困的形成 | 第108-109页 |
第二节 社会排斥的经济维度与我国农村贫困的形成 | 第109-127页 |
·工业化进程中的经济政策体制性排斥对农村的影响 | 第109-125页 |
·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的利润及效率原则对贫困农村的排斥 | 第125-127页 |
第三节 社会排斥的福利制度维度与农村贫困的关系 | 第127-133页 |
·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在农村的缺失与农村贫困的加剧 | 第127-129页 |
·农村低保制度的缺失与农民抗击风险及反贫困能力的削弱 | 第129-133页 |
第四节 社会生活领域的社会排斥对农村贫困的影响 | 第133-146页 |
·农业税取消前,严重不均的城乡居民税负 | 第133-134页 |
·国家对农村投入的不足与城乡居民日常生活消费差异的加剧 | 第134-137页 |
·农村在医疗、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等方面遭遇的社会排斥 | 第137-139页 |
·农民负担与农村贫困程度的加剧 | 第139-144页 |
·强势群体对贫困农民的排斥 | 第144-146页 |
第五节 社会排斥的政治维度 | 第146-163页 |
·农民应有的话语权丧失与公民权利实现不足 | 第147-151页 |
·地方政府部门自利性对农村贫困的影响 | 第151-157页 |
·农民利益表达机制的缺失及贫困 | 第157-159页 |
·地方反贫困行动当中决策机制对贫困农民的排斥 | 第159-163页 |
第六节 社会排斥的文化教育及文化观念维度表现及其与农村贫困的关系 | 第163-176页 |
·义务教育上的巨大差异和社会排斥与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普遍偏低 | 第164-167页 |
·接受高等教育的不公平和社会排斥与城乡间人力资本存量的迥异 | 第167-169页 |
·高昂的高等教育收费与农民的选择性贫困 | 第169-171页 |
·观念上的排斥与农村居民社会支持网络的丧失 | 第171-174页 |
·社会排斥与农村居民贫困亚文化的再生产 | 第174-176页 |
第七节 我国农村社会排斥的特点分析 | 第176-180页 |
·我国农村社会排斥具有多维度性 | 第176-177页 |
·农村社会排斥的广泛性与长期性 | 第177页 |
·农村社会排斥的系统性 | 第177-178页 |
·农村社会排斥的累积性与代际传递性 | 第178-180页 |
第五章 消除社会排斥与我国农村反贫困的对策与建议 | 第180-207页 |
第一节 深化政策体制改革,消除农村社会排斥,缩减社会代价, 增促社会进步 | 第181-189页 |
·改革向工业与城市倾斜的经济政策,实施工业反哺农业的经济政策 | 第181页 |
·改革户籍制度,剥离户籍制度所承载的社会福利功能 | 第181-182页 |
·加大对贫困农村基础教育、医疗以及其他基础设施与服务建设投入的政策支持力度 | 第182-186页 |
·努力减轻农民负担,规范收费制度,加大惩处力度,追究刑事责任 | 第186页 |
·加强财富转移支付,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进步健全社会福利政策体系,统筹城乡社会福利事业发展,提升贫困农民抗风险的能力 | 第186-189页 |
第二节 制定反贫困法律,确保农村反贫困工作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 第189-190页 |
·制定反贫困法律,明确反贫困的社会责任 | 第189页 |
·依法规范反贫困工作 | 第189页 |
·建立第三方贫困绩效评估与监督机制 | 第189-190页 |
第三节 实施发展型社会政策,加强贫困农民资产建设,提升农民自我积累与自我发展的能力 | 第190-195页 |
·增加农村的人力资本投入与促进农民增能 | 第192-193页 |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投入建设,夯实农村发展基础 | 第193页 |
·实施发展型社会政策,帮助贫困农民进行资产建设 | 第193-195页 |
第四节 发挥社会工作者及非政府组织在农村反贫困中的作用 | 第195-200页 |
·充分利用专业社会工作者的反贫困优势 | 第195-197页 |
·切实发挥非政府组织的反贫困功能 | 第197-200页 |
第五节 提高干部队伍素质,建立和健全农民利益表达机制,健全完善反贫困参与、服务、监督与考核机制 | 第200-204页 |
·树立“农村的发展是整个国家发展的基础”的观念和执政理念 | 第200-201页 |
·提升干部队伍的专业技术知识水平 | 第201页 |
·转变官本位思想,树立权责观念和社会公共服务意识 | 第201-202页 |
·改革干部人事考核制度,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 第202-203页 |
·完善社会参与、建立正常的利益表达机制,协商机制,保障农民的公民权 | 第203页 |
·树立效率与公平同等重要的意识 | 第203-204页 |
·加大反贫困意义宣传,认识贫困的社会危害,发动全社会广泛参与 | 第204页 |
·适当提高贫困地区干部的待遇,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 第204页 |
第六节 完善国际反贫困合作机制 | 第204-207页 |
第六章 讨论与结语 | 第207-220页 |
第一节 不该发生的故事与结局:贫困的副产品 | 第207-210页 |
·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低,城乡消费水平差距大 | 第207-208页 |
·贫困代际传递与向上社会流动率低 | 第208-209页 |
·农民负担与基层政治合法性危机 | 第209-210页 |
第二节 和谐社会、消除社会排斥与农村贫困 | 第210-218页 |
·和谐社会的要义 | 第210-212页 |
·社会排斥与农村贫困 | 第212-213页 |
·教育与反贫困 | 第213-214页 |
·增强农业基础与反贫困 | 第214-215页 |
·制度创新与反贫困 | 第215-218页 |
第三节 结语:不是结束的结束 | 第218-220页 |
致谢 | 第220-222页 |
参考文献 | 第222-228页 |
附录A 访问提纲和调查问卷 | 第228-234页 |
附录B 湘赣丘陵山区农村贫困的基本情况 | 第234-247页 |
附录C 调查地人均收入与其他变量的相关度与系数表及其 他表格 | 第247-250页 |
个人简历 | 第2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