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农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经济作物病虫害论文--油料作物病虫害论文--向日葵病虫害论文

新疆向日葵菌核病菌生物学特性及品种抗病性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0页
主要符号第10-11页
前言第11-12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2-24页
   ·向日葵菌核病的发现、分布及危害第12-14页
     ·向日葵菌核病的发现和地理分布第12页
     ·向日葵菌核病在中国的发生及危害情况第12-14页
   ·向日葵菌核病菌的生物学特性第14-17页
     ·菌核病菌的温度效应第14页
     ·核盘菌的致病性多样性第14页
     ·核盘菌毒素-草酸的产生第14-15页
     ·营养条件第15页
     ·菌核病菌的存活、越冬、萌发及子囊孢子萌发条件第15页
     ·子囊盘的诱发及子囊孢子的传播飞散第15-16页
     ·同工酶技术第16-17页
   ·向日葵菌核病的致病机制第17-19页
     ·组织病理学第17页
     ·致病的生理生化机制第17-19页
   ·向日葵抗菌核病的机理及抗病育种的遗传学基第19-20页
     ·避病作用第19页
     ·形态结构的抗病性第19页
     ·生理抗性第19-20页
     ·生化抗性第20页
     ·抗病育种的遗传基础及向日葵抗菌核病抗源筛选现状第20页
   ·抗性鉴定方法研究第20-24页
     ·皮壳鉴定法第21页
     ·草酸鉴定法第21页
     ·菌土法鉴定第21页
     ·茎部或根颈部抗性鉴定第21-22页
     ·葵盘鉴定第22页
     ·多种抗性鉴定方法合理搭配的原则第22-24页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第24-31页
   ·生物学特性的研究第24-28页
     ·供试菌株第24页
     ·供试培养基第24页
     ·培养特性观察第24页
     ·向日葵菌核病菌菌株的致病性测定第24-26页
     ·不同温度对菌丝生长影响的观察第26页
     ·不同pH 对菌丝生长影响的观察第26页
     ·不同菌株草酸产生能力的测定第26-27页
     ·不同培养基对核盘菌菌丝生长的影响第27页
     ·子囊盘的诱发实验第27页
     ·菌核和菌丝的越冬试验第27-28页
     ·酯酶同工酶测定第28页
   ·向日葵菌核病抗性鉴定方法的研究第28-29页
     ·供试菌株第28页
     ·供试向日葵品种第28页
     ·抗性鉴定方法第28-29页
       ·菌土盆栽法第28-29页
       ·菌丝块茎部贴接法试验第29页
       ·菌丝体皮壳接种法试验第29页
       ·草酸浸根法试验第29页
   ·向日葵品种抗病性测定第29-31页
     ·供试品种和材料第29-30页
     ·供试菌株第30页
     ·试验方法第30-31页
       ·室内早期抗性鉴定第30页
         ·皮壳接种法第30页
         ·菌土盆栽法第30页
         ·草酸浸根法第30页
       ·大田病圃抗性鉴定第30页
       ·病圃和3 种室内早期抗性鉴定方法的相关性分析第30-31页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第31-46页
   ·生物学特性的研究第31-40页
     ·培养特性观察第31页
     ·向日葵菌核病菌(核盘菌)致病性测定的研究第31-34页
     ·不同菌株草酸产生能力的测定第34页
     ·不同温度对菌丝生长影响的观察第34-36页
     ·不同pH 对菌丝生长影响的观察第36-37页
     ·不同培养基对核盘菌菌丝生长的影响第37页
     ·子囊盘的诱发实验第37页
     ·菌核和菌丝的越冬试验第37-38页
     ·酯酶同工酶测定第38-40页
   ·向日葵菌核病抗性鉴定方法的研究第40-42页
     ·菌土盆栽法试验第40-41页
     ·菌丝块茎部贴接法试验第41页
     ·皮壳接种法试验第41-42页
     ·草酸浸根法试验第42页
   ·向日葵品种抗病性测定第42-46页
     ·室内抗性鉴定第42-44页
       ·菌土盆栽法试验第42-43页
       ·皮壳接种法试验第43页
       ·草酸浸根法试验第43-44页
     ·大田病圃抗性鉴定第44页
     ·上述几种抗性鉴定方法的相关性分析第44-46页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第46-48页
展望第48-49页
参考文献第49-53页
附录第53-57页
致谢第57-58页
作者简介第58-59页
导师评语第59页

论文共5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蒙脱土层状结构对镍催化剂催化乙烯聚合反应的影响
下一篇:二氧化锰电化学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的基础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