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 言 | 第1-10页 |
一、 对外贸易壁垒调查制度概述 | 第10-20页 |
(一) 对外贸易壁垒调查制度的定义 | 第10-11页 |
(二) 对外贸易壁垒调查制度的基本内容 | 第11-13页 |
1 、对外贸易壁垒及其构成要件 | 第11-12页 |
2 、调查的四大步骤 | 第12-13页 |
(三) 对外贸易壁垒调查制度的性质 | 第13-14页 |
1 、调查程序 | 第13-14页 |
2 、政策性与法律性并重的贸易工具 | 第14页 |
(四) 对外贸易壁垒调查制度的功能 | 第14-16页 |
1 、主动救济贸易 | 第14-15页 |
2 、威慑不公平贸易做法 | 第15页 |
3 、为启动WTO争端解决机制作准备 | 第15-16页 |
(五) 对外贸易壁垒调查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 第16-18页 |
1 、美国301条款的产生与发展 | 第16-17页 |
2 、欧共体TBR条例的产生与发展 | 第17-18页 |
(六) 小结 | 第18-20页 |
二、 对外贸易壁垒调查制度在WTO框架内的存在基础 | 第20-27页 |
(一) WTO框架内制度构建的法律背景 | 第20-21页 |
(二) 制度构建的国际贸易实务要求 | 第21-22页 |
(三) 制度构建的国际法基础 | 第22-24页 |
1 、WTO框架内的合理判断权 | 第22页 |
2 、国际贸易自卫权及私力救济权 | 第22-23页 |
3 、WTO框架内的私人间接诉权 | 第23-24页 |
(四) WTO框架内制度构建的应然性特点 | 第24-26页 |
1 、与WTO保持一致 | 第24-25页 |
2 、实现权利和权力的平衡 | 第25-26页 |
(五) 小结 | 第26-27页 |
三、 对我国对外贸易壁垒调查制度的评析 | 第27-46页 |
(一) 我国对外贸易壁垒调查制度概览 | 第27-30页 |
1 、我国对外贸易壁垒调查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 第27-28页 |
2 、我国对外贸易壁垒调查制度的最新修改内容 | 第28-30页 |
(二) 对我国对外贸易壁垒调查制度的规则分析 | 第30-41页 |
1 、对外贸易壁垒及其构成要件 | 第30-34页 |
2 、调查的发起 | 第34-37页 |
3 、调查的展开 | 第37-39页 |
4 、调查的结论 | 第39-40页 |
5 、措施的实施 | 第40-41页 |
(三) 对我国对外贸易壁垒调查制度的案例分析 | 第41-45页 |
1 、首例案例--“紫菜案”概要 | 第41-42页 |
2 、案例所反映的成功经验 | 第42-44页 |
3 、案例所反映的问题 | 第44-45页 |
(四) 小结 | 第45-46页 |
四、 我国对外贸易壁垒调查制度的完善 | 第46-54页 |
(一) 指导思想 | 第46-47页 |
1 、以我国国情为基础,逐步完善 | 第46页 |
2 、以应然性特点为导向,兼采欧共体经验 | 第46-47页 |
(二) 具体制度的完善 | 第47-52页 |
1 、提高立法层次 | 第47-48页 |
2 、设立定义专章 | 第48-49页 |
3 、与WTO保持一致性的修正 | 第49页 |
4 、完善私人利益保护机制 | 第49-51页 |
5 、有限自由裁量权设计 | 第51-52页 |
(三) 相关配套制度的完善 | 第52-54页 |
1 、完善对外贸易国别报告制度 | 第52页 |
2 、加强宣传和辅导机制 | 第52-53页 |
3 、加强中介机构的作用 | 第53-54页 |
结 论 | 第54-61页 |
后 记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