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0-18页 |
·遗传图谱构建 | 第10-13页 |
·作图群体构建 | 第10-11页 |
·作图群体选择 | 第10-11页 |
·群体大小 | 第11页 |
·遗传标记选择 | 第11页 |
·构建连锁图谱 | 第11页 |
·小麦遗传图谱的构建 | 第11-13页 |
·经典遗传图谱 | 第12页 |
·分子遗传图谱 | 第12-13页 |
·基因定位的方法 | 第13-16页 |
·QTL作图原理 | 第14页 |
·小麦QTL研究进展 | 第14-16页 |
·籽粒形态和千粒重性状的QTL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生育期QTL定位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16-18页 |
2 小麦遗传图谱构建 | 第18-30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18-23页 |
·试验材料 | 第18页 |
·基因组DNA提取 | 第18-19页 |
·分子标记实验程序 | 第19-20页 |
·微卫星引物来源 | 第19页 |
·微卫星DNA扩增 | 第19-20页 |
·扩增产物变性 | 第20页 |
·电泳分析 | 第20-22页 |
·聚丙烯酰胺凝胶的配制 | 第20-21页 |
·银染流程 | 第21-22页 |
·用MapMaker/EXP 3.0进行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 | 第22-2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3-25页 |
·微卫星标记在作图群体中的分离 | 第23页 |
·遗传图谱的构建 | 第23-25页 |
·讨论 | 第25-27页 |
·小麦遗传图谱构建的意义 | 第25-26页 |
·小麦分子标记图谱构建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 第26-27页 |
·小结 | 第27-30页 |
3 小麦农艺性状QTL定位 | 第30-48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30-31页 |
·实验材料 | 第30页 |
·田间试验设计 | 第30-31页 |
·性状调查 | 第31页 |
·出苗期 | 第31页 |
·分蘖期 | 第31页 |
·抽穗期 | 第31页 |
·扬花期 | 第31页 |
·成熟期 | 第31页 |
·籽粒性状 | 第31页 |
·千粒重 | 第31页 |
·结果分析 | 第31-42页 |
·农艺性状变异 | 第32-34页 |
·出苗期 | 第32页 |
·分蘖期 | 第32页 |
·抽穗期 | 第32-33页 |
·扬花期 | 第33页 |
·籽粒性状 | 第33-34页 |
·性状间相关分析 | 第34-37页 |
·QTL定位分析 | 第37-42页 |
·出苗期 | 第37页 |
·分蘖期 | 第37页 |
·抽穗期 | 第37-38页 |
·扬花期 | 第38页 |
·籽粒长宽 | 第38页 |
·千粒重 | 第38-42页 |
·讨论 | 第42-47页 |
·QTL定位结果的一致性 | 第42-46页 |
·籽粒性状 | 第42-44页 |
·千粒重 | 第44页 |
·出苗期 | 第44-45页 |
·分蘖期 | 第45页 |
·抽穗期 | 第45-46页 |
·扬花期 | 第46页 |
·QTL分布的区域化 | 第46-47页 |
·小结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