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引言 | 第1-23页 |
1.小麦雄性核不育基因ms2 | 第9-12页 |
·ms2的发现 | 第9页 |
·太谷核不育小麦雄性败育过程的相关生物学分析 | 第9-11页 |
·矮败—中国春小麦近等基因系的特点 | 第11页 |
·太谷核不育基因ms2在育种上的应用及所取得的成就 | 第11-12页 |
2.植物雄性核不育的机理 | 第12-17页 |
·孢囊发育的调控与雄性核不育 | 第12-14页 |
·减数分裂的调控与雄性核不育 | 第14-16页 |
·植物激素类物质作用途径的调控与雄性核不育 | 第16页 |
·能量代谢的调控与雄性核不育 | 第16-17页 |
·物质代谢的调控与雄性核不育 | 第17页 |
3.图位克隆技术 | 第17-19页 |
·图位克隆的原理和技术路线 | 第17页 |
·图位克隆技术在小麦中的应用 | 第17-19页 |
4.分子标记技术 | 第19-21页 |
·分子标记技术概述 | 第19-21页 |
·小麦ms2基因分子标记的研究进展 | 第21页 |
5.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技术路线 | 第21-23页 |
第二章 基于携带Rht10基因的BAC序列开发与ms2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 | 第23-34页 |
1.材料与方法 | 第23-28页 |
·材料 | 第23页 |
·方法 | 第23-28页 |
·DNA的提取 | 第23-24页 |
·引物的设计 | 第24页 |
·PCR扩增 | 第24页 |
·扩增片段的回收、纯化 | 第24-25页 |
·PCR产物连接 | 第25页 |
·电击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25-26页 |
·连接产物的转化 | 第26页 |
·质粒的提取及酶切检测 | 第26-27页 |
·测序PCR反应及结果分析 | 第27-28页 |
·PCR产物的酶切及电泳检测 | 第28页 |
2.结果与分析 | 第28-33页 |
·CDS1的分析及引物设计 | 第28-29页 |
·质粒的提取及插入片段酶切检测 | 第29-30页 |
·序列的比对分析 | 第30-31页 |
·CAPS标记的开发 | 第31-32页 |
·在矮败—中国春小麦近等基因系分离群体和重组体中的鉴定 | 第32-33页 |
3.讨论 | 第33-34页 |
第三章 根据水稻与小麦基因共线性原理,开发与ms2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 | 第34-43页 |
1.材料与方法 | 第34-35页 |
·材料 | 第34页 |
·方法 | 第34-35页 |
·小麦ESTs的选择 | 第34-35页 |
·保守引物和特异引物的设计 | 第35页 |
·PCR扩增、回收及测序 | 第35页 |
·序列比对分析 | 第35页 |
2.结果与分析 | 第35-39页 |
·定位在小麦4D染色体短臂上的ESTs的选择 | 第35-36页 |
·基因组特异性引物的设计及其应用 | 第36-39页 |
3.讨论 | 第39-43页 |
·利用小麦与水稻的共线性原理,寻找与ms2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的可行性 | 第39-40页 |
·在异源六倍体小麦研究中排除异源基因组的干扰策略 | 第40-43页 |
第四章 全文结论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55页 |
附录 | 第55-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作者简历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