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 第1-14页 |
·课题提出的背景和意义 | 第11-12页 |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2-14页 |
第二章 空间结构有限元原理与T构箱梁有限元基本理论 | 第14-22页 |
·序言 | 第14-15页 |
·有限元基本原理 | 第15-19页 |
·形函数 | 第15-18页 |
·单元刚度矩阵 | 第18-19页 |
·有限元建模分析 | 第19页 |
·刚构有限元分析方法 | 第19页 |
·薄壁箱梁的桥梁结构分析 | 第19-22页 |
第三章 刚构设计与加固的基本理论和加固方案 | 第22-33页 |
·刚构桥设计与加固的基本假定 | 第22页 |
·刚构桥的内力计算 | 第22-24页 |
·恒荷载内力计算 | 第22页 |
·活荷载内力计算 | 第22-24页 |
·预应力荷载 | 第24页 |
·温度荷载 | 第24-25页 |
·预应力混凝土受弯构件的强度计算 | 第25-30页 |
·正截面强度的计算 | 第26-29页 |
·纵向弯曲正应力 | 第27页 |
·弯曲剪应力 | 第27-29页 |
·斜截面强度计算 | 第29-30页 |
·对T构提出几种加固方案 | 第30-33页 |
·方案A:体外预应力加固 | 第30-32页 |
·方案B:加大截面法 | 第32页 |
·方案C:粘贴钢板法 | 第32-33页 |
第四章 对紫坭大桥进行建模和有限元分析 | 第33-71页 |
·紫坭大桥概况及检测内容、结果 | 第33-35页 |
·概述 | 第33页 |
·检测结果及内容 | 第33-35页 |
·主桥T构裂缝检测 | 第33-35页 |
·混凝土强度检测 | 第35页 |
·检测结论 | 第35页 |
·运用BRCAD对结构进行建模及阶段分析 | 第35-40页 |
·对结构进行离散 | 第36页 |
·结构进行阶段分析 | 第36-39页 |
·在汽—20荷载作用下结构的内力分析 | 第39-40页 |
·对结构进行有限元建模分析 | 第40-57页 |
·结构分析模型的基本假定 | 第40页 |
·结构的离散、截面形状及材料特性的定义 | 第40-42页 |
·结构的离散与截面形状 | 第40-41页 |
·箱梁的混凝土和预应力钢束的材料特性进行定义 | 第41-42页 |
·建立模型 | 第42-43页 |
·对挂梁简化分析 | 第43-44页 |
·对结构分为9个施工阶段进行施工 | 第44-46页 |
·几种荷载的组合情况 | 第46-48页 |
·几种预应力损失的情况对比 | 第48-57页 |
·情况一:没有预应力损失的原结构 | 第49-51页 |
·情况二:预应力损失10%的结构 | 第51-53页 |
·情况三:预应力损失15%的结构 | 第53页 |
·情况四:预应力损失20%的结构 | 第53-54页 |
·情况五:预应力损失25%的结构 | 第54-55页 |
·情况六:预应力损失30%的结构 | 第55页 |
·情况七:预应力损失35%的结构 | 第55-56页 |
·情况八:预应力损失40%的结构 | 第56页 |
·情况九:预应力损失45%的结构 | 第56-57页 |
·几种预应力损失的情况下各个截面应力的对比 | 第57-61页 |
·对结构进行温度应力分析 | 第61-66页 |
·结构各部分应力场的确定 | 第62-63页 |
·温度应力的计算方法 | 第63页 |
·对结构进行整体温度、温度梯度分析 | 第63-66页 |
·根据预应力损失的大小对体外预应力张拉应力的大小进行控制 | 第66页 |
·加固效果与理论分析结果进行对比 | 第66-71页 |
·结构体外预应力加固后受力分析 | 第66-67页 |
·结构体外预应力加固设计及加固前后截面应力变化对比 | 第67-71页 |
第五章 结构的细部分析 | 第71-90页 |
·运用BRCAD对挂梁进行分析及牛腿加载分析 | 第71-75页 |
·以一根挂T梁为模型,以横向分布系数为1计算简支梁的支座反力 | 第71-72页 |
·刚性横梁法计算牛腿支座反力影响线,进行影响线加载 | 第72-75页 |
·运用有限元软件建立实体模型 | 第75-77页 |
·牛腿实体结构受力分析 | 第77-90页 |
·支座反力三种工况下牛腿受力分析 | 第77-78页 |
·三种工况下牛腿出现拉应力的不通位置细部分析 | 第78-82页 |
·运用BRCAD进行离散分阶段施加体外预应力 | 第82-85页 |
·分四个阶段对结构施加体外预应力及锚固处细部分析 | 第85-88页 |
·牛腿受拉部位的受力分析 | 第88-90页 |
本文结论及进一步工作 | 第90-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9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95-96页 |
独创性声明 | 第96-97页 |
致谢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