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1.概述 | 第9-16页 |
| ·研究背景 | 第9-12页 |
| ·生烃动力学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 ·琼东南盆地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 ·研究内容 | 第12页 |
| ·技术路线 | 第12-15页 |
| ·完成的工作量 | 第15-16页 |
| ·创新与特色 | 第16页 |
| 2.天然气生成的地质背景 | 第16-29页 |
|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6-18页 |
| ·盆地构造演化特征 | 第18-19页 |
| ·早期裂陷期 | 第18-19页 |
| ·晚期坳陷期 | 第19页 |
| ·盆地地层及沉积特征 | 第19-23页 |
| ·地层及其分布特征 | 第19-23页 |
| ·烃源岩特征 | 第23-25页 |
| ·始新统烃源岩 | 第23页 |
| ·崖城组烃源岩 | 第23-24页 |
| ·陵水组烃源岩 | 第24-25页 |
| ·温压场特征 | 第25-29页 |
| ·地温场平面特征 | 第25-26页 |
| ·压力场特征 | 第26-29页 |
| 3.烃源岩生烃动力学研究 | 第29-43页 |
| ·模拟实验样品 | 第29-30页 |
| ·实验装置 | 第30-31页 |
| ·实验方法与步骤 | 第31-33页 |
| ·热模拟样品烃产率与生烃动力学参数 | 第33-39页 |
| ·热模拟样品烃产率 | 第33-35页 |
| ·热模拟样品生烃动力学参数 | 第35-39页 |
| ·干酪根热解天然气碳同位素特征与C_1碳同位素动力学参数 | 第39-43页 |
| ·干酪根热解生成天然气碳同位素特征 | 第39-40页 |
| ·干酪根生成天然气C_1碳同位素动力学参数 | 第40-43页 |
| 4.生烃史重建与生烃模式 | 第43-57页 |
| ·地质参数 | 第43-48页 |
| ·模拟计算剖面与埋藏史 | 第43-46页 |
| ·古地温梯度 | 第46-48页 |
| ·崖南凹陷烃源岩生烃史重建与生烃模式 | 第48-57页 |
| ·参数 | 第48页 |
| ·崖城组烃源岩生烃史重建 | 第48-52页 |
| ·崖城组烃源岩生烃模式 | 第52-57页 |
| 5.烃源岩甲烷碳同位素动力学模型与天然气成熟度评价 | 第57-63页 |
| ·烃源岩C_1生成碳同位素动力学模型 | 第57-59页 |
| ·崖南凹陷崖城组泥岩C_1生成碳同位素动力学模型 | 第57-59页 |
| ·碳同位素动力学模型与热模拟实验结果对比 | 第59-60页 |
| ·天然气成熟度评价 | 第60-63页 |
| ·传统方法确定天然气成熟度存在的问题 | 第60-62页 |
| ·天然气成熟度范围 | 第62-63页 |
| 6.崖13-1气田天然气成因与运聚成藏研究 | 第63-84页 |
| ·崖13-1气田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 第63-65页 |
| ·储层流体包裹体特征及气藏充注时间 | 第65-70页 |
| ·流体包裹体的类型与特征 | 第65-66页 |
| ·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 | 第66-68页 |
| ·油气藏油气充注历史 | 第68-70页 |
| ·崖13-1气田气源区圈定 | 第70-78页 |
| ·天然气运聚模式 | 第78-80页 |
| ·值得讨论的问题 | 第80页 |
| ·崖13-1背斜带天然气聚集条件及勘探前景 | 第80-84页 |
| ·区域沉积特征 | 第80-81页 |
| ·烃源及储盖组合 | 第81-82页 |
| ·地温、地压特征 | 第82页 |
| ·圈闭特征 | 第82-83页 |
| ·勘探前景 | 第83-84页 |
| 7.主要成果与认识 | 第84-86页 |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86-92页 |
| 致谢 | 第92-93页 |
| 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