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引言 | 第1-14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4-23页 |
| ·材料 | 第14-15页 |
| ·试验材料 | 第14页 |
| ·主要试剂 | 第14页 |
| ·所用引物 | 第14-15页 |
| ·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15页 |
| ·试验方法 | 第15-23页 |
| ·材料准备 | 第15页 |
| ·接穗生长状况的测定 | 第15页 |
| ·植原体PCR检测 | 第15-16页 |
| ·RNA提取及鉴定 | 第16-19页 |
| ·RNA提取材料及离体RNA的保存条件 | 第19-20页 |
| ·mRNA差异显示技术体系的建立 | 第20-21页 |
| ·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的制备和电泳 | 第21页 |
| ·差异条带回收及二次扩增 | 第21-22页 |
| ·抗感品种蛋白质的SDS-PAGE分析 | 第22-23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3-45页 |
| ·RNA提取 | 第23-31页 |
| ·组培苗RNA的提取 | 第23-24页 |
| ·幼嫩叶片RNA的提取 | 第24-25页 |
| ·幼嫩枝皮RNA的提取 | 第25-26页 |
| ·根皮RNA的提取 | 第26-27页 |
| ·枣果RNA的提取 | 第27-28页 |
| ·改良CTAB法提取RNA体系的优化结果 | 第28-31页 |
| ·改良CTAB法提取不同时期叶片RNA的产率和纯度 | 第31页 |
| ·RNA提取材料及离体RNA的保存结果 | 第31-33页 |
| ·RNA提取材料在不同温度下的保存结果 | 第31-32页 |
| ·离体RNA在不同缓冲液中的保存结果 | 第32-33页 |
| ·不同电泳方式检测RNA质量的结果 | 第33页 |
| ·RNA的纯化结果 | 第33-34页 |
| ·mRNA差异显示体系的建立 | 第34-39页 |
| ·cDNA的合成 | 第34页 |
| ·引物筛选 | 第34页 |
| ·模板RNA浓度对扩增产物的影响 | 第34-35页 |
| ·引物浓度对扩增产物的影响 | 第35-36页 |
| ·Mg~(2+)浓度对扩增产物的影响 | 第36页 |
| ·dNTP浓度对扩增产物的影响 | 第36-37页 |
| ·Taq酶浓度对扩增产物的影响 | 第37-38页 |
| ·退火温度对扩增产物的影响 | 第38-39页 |
| ·不同扩增方式对扩增产物的影响 | 第39页 |
| ·差异显示技术体系的优化结果 | 第39-40页 |
| ·扩增片断的回收及二次扩增 | 第40-41页 |
| ·抗疯1号抗病机制的初步研究 | 第41-45页 |
| ·抗感品种接穗的田间生长状况 | 第41-43页 |
| ·抗感品种植原体检测 | 第43-44页 |
| ·抗感品种受植原体侵染后的蛋白质分析 | 第44-45页 |
| 4 讨论 | 第45-49页 |
| ·枣组织RNA提取 | 第45-46页 |
| ·防止RNA的降解 | 第46页 |
| ·mRNA差异显示技术体系的建立 | 第46-47页 |
| ·差异显示技术分离抗枣疯病基因的可行性 | 第47-48页 |
| ·关于抗枣疯病种质的抗病机制 | 第48-49页 |
| 5 结论 | 第49-50页 |
| 6 参考文献 | 第50-56页 |
| 7 附录 | 第56-57页 |
| 8 图版 | 第57-60页 |
| 9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0-61页 |
| 10 作者简历 | 第61-62页 |
| 11 致谢 | 第62-63页 |
| 附录 | 第63-70页 |
| mRNA差异显示技术评述 | 第65-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