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前言 | 第1-33页 |
1.1 薄层色谱法的发展及特点 | 第9-10页 |
1.2 薄层色谱的分离原理 | 第10页 |
1.3 薄层分离的影响因素 | 第10-12页 |
1.4 薄层色谱与其它分析技术的联用 | 第12-16页 |
1.4.1 原位薄层扫描法 | 第12页 |
1.4.2 薄层色谱-光谱联用 | 第12-15页 |
1.4.3 薄层色谱法与其它色谱方法联用 | 第15-16页 |
1.5 薄层色谱法的应用 | 第16-25页 |
1.5.1 薄层色谱法在医药、生物、环境、食品等方面的应用 | 第16-23页 |
1.5.2 薄层色谱法在无机及金属有机化合物分析中的应用 | 第23-25页 |
1.6 薄层色谱分析展望 | 第25页 |
1.7 本文的立题思想 | 第25-26页 |
参考文献 | 第26-33页 |
第二章 双硫腙为络合剂薄层色谱法分离重金属离子研究与应用 | 第33-45页 |
引言 | 第33-34页 |
2.1 实验部分 | 第34页 |
2.1.1 试剂与仪器 | 第34页 |
2.1.2 实验方法 | 第34页 |
2.2 结果与讨论 | 第34-42页 |
2.2.1 pH的选择 | 第34-35页 |
2.2.2 络合剂双硫腙用量的选择 | 第35页 |
2.2.3 单组分展开剂体系 | 第35-36页 |
2.2.4 混合展开剂体系 | 第36-40页 |
2.2.5 R_f值与结构的关系 | 第40页 |
2.2.6 工作曲线、检出限、精密度 | 第40-41页 |
2.2.7 样品测定 | 第41-42页 |
2.3 结论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第三章 Co(Ⅱ),Ni(Ⅱ),Cu(Ⅱ),Fe(Ⅱ)薄层色谱分离分析研究 | 第45-53页 |
引言 | 第45页 |
3.1 实验部分 | 第45-46页 |
3.1.1 试剂与仪器 | 第45-46页 |
3.1.2 实验方法 | 第46页 |
3.2 结果与讨论 | 第46-49页 |
3.2.1 pH的选择 | 第46页 |
3.2.2 络合剂5-Br-PADAP用量的选择 | 第46页 |
3.2.3 吸附剂的选择 | 第46-47页 |
3.2.4 展开剂的选择 | 第47页 |
3.2.5 扫描波长的选择 | 第47-48页 |
3.2.6 工作曲线的制作 | 第48-49页 |
3.2.7 标准水样的测定 | 第49页 |
3.2.8 水样中铜粒子浓度测定及回收率试验 | 第49页 |
3.3 结论 | 第49-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第四章 钯的杂环偶氮络合物薄层色谱特性与分离分析研究 | 第53-61页 |
引言 | 第53-54页 |
4.1 实验部分 | 第54-55页 |
4.1.1 试剂与仪器 | 第54页 |
4.1.2 实验方法 | 第54-55页 |
4.2 结果与讨论 | 第55-58页 |
4.2.1 pH的选择 | 第55页 |
4.2.2 吸附剂的选择 | 第55页 |
4.2.3 R_f值与配合物结构的关系及展开剂的选择 | 第55-56页 |
4.2.4 扫描波长的选择 | 第56页 |
4.2.5 络合剂用量的选择 | 第56-57页 |
4.2.6 工作曲线 | 第57-58页 |
4.2.7 合成水样的测定 | 第58页 |
4.2.8 水样中钯离子浓度测定及回收率试验 | 第58页 |
4.3 结论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1页 |
第五章 TLC-GFAAS分析无机铁的形态 | 第61-71页 |
引言 | 第61-62页 |
5.1 实验部分 | 第62-63页 |
5.1.1 试剂与仪器 | 第62页 |
5.1.2 实验方法 | 第62-63页 |
5.2 结果与讨论 | 第63-68页 |
5.2.1 pH的选择 | 第63页 |
5.2.2 吸附剂的选择 | 第63-64页 |
5.2.3 络合剂5-Br-PADAP用量的选择 | 第64页 |
5.2.4 展开剂的选择 | 第64-65页 |
5.2.5 抗坏血酸用量的选择 | 第65-66页 |
5.2.6 Fe(Ⅱ)的转化 | 第66页 |
5.2.7 干扰离子 | 第66-67页 |
5.2.8 工作曲线、检出限、精密度 | 第67页 |
5.2.9 样品测定 | 第67-68页 |
5.3 结论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