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一般工业技术论文--工程材料学论文--特种结构材料论文

纳米氧化锌的制备及其光学性能研究

摘要第1-10页
ABSTRACT第10-13页
本文主要创新点第13-14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53页
 1.1 引言第14-15页
 1.2 纳米材料的基本概念及其组成与分类第15-16页
 1.3 纳米材料的基本理论及性能第16-22页
 1.4 纳米材料的历史发展概况及应用前景第22-26页
 1.5 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第26-33页
 1.6 氧化锌半导体纳米材料的研究进展第33-38页
 1.7 本课题研究目的、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第38-40页
 参考文献第40-53页
第二章 水热法制备氧化锌纳米棒及其性能研究第53-77页
 2.1 氧化锌纳米棒的制备及结构性能表征第53-60页
  2.1.1 引言第53-54页
  2.1.2 实验部分第54-55页
  2.1.3 结果与讨论第55-60页
   2.1.3.1 前驱体产物的X-射线衍射(XRD)物相分析第55-56页
   2.1.3.2 氧化锌产物的X-射线衍射(XRD)物相分析第56-57页
   2.1.3.3 氧化锌样品的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第57-58页
   2.1.3.3 氧化锌样品的形貌及微结构分析第58-60页
 2.2 氧化锌纳米棒的取向连结生长(Oriented attachment growth)第60-64页
  2.2.1 引言第60-61页
  2.2.2 氧化锌产物的形貌分析及形成机理研究第61-64页
 2.3 氧化锌纳米棒的紫外-可见光谱吸收第64-66页
  2.3.1 引言第64-65页
  2.3.2 氧化锌纳米棒的紫外-可见光谱吸收第65-66页
 2.4 退火对氧化锌纳米棒微结构及光致发光性能的影响第66-71页
  2.4.1 引言第66页
  2.4.2 样品处理第66-67页
  2.4.3 退火后样品的物相及形貌分析第67-69页
  2.4.4 退火后样品的光致发光(PL)光谱第69-71页
 2.5 本章小结第71-72页
 参考文献第72-77页
第三章 以聚合物和表面活性剂为软模板水热法合成特殊形态的氧化锌纳米晶第77-101页
 3.1 复杂形态纳米氧化锌的制备及影响因素第77-86页
  3.1.1 引言第77-78页
  3.1.2 实验部分第78页
  3.1.3 结果与讨论第78-86页
   3.1.3.1 X-射线衍射(XRD)分析第79页
   3.1.3.2 ZnO样品的形貌分析及反应时间对产物形态的影响第79-81页
   3.1.3.3 表面活性剂浓度对产物形态的影响第81页
   3.1.3.4 反应物配比对产物形态的影响第81-82页
   3.1.3.5 添加剂对产物形态的影响及产物的形成机理第82-85页
    3.1.3.5.1 聚合物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相互作用模型第82-84页
    3.1.3.5.2 复杂形态 ZnO纳米晶的形成机理分析第84-85页
   3.1.3.6 ZnO样品的室温下光致发光(PL)光谱第85-86页
 3.2 聚丙烯酰胺辅助水热法制备ZnO纳米棒第86-92页
  3.2.1 引言第86-87页
  3.2.2 实验部分第87页
  3.2.3 结果与讨论第87-92页
   3.2.3.1 X-射线衍射(XRD)与透射电镜(TEM)分析第87-89页
   3.2.3.2 氧化锌样品的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第89-90页
   3.2.3.3 氧化锌样品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第90-91页
   3.2.3.4 添加剂 PAM和溶剂对纳米棒粒径和形貌的影响第91-92页
 3.3 十二烷基磺酸钠辅助水热法制备ZnO纳米晶第92-97页
  3.3.1 引言第92页
  3.3.2 实验部分第92-93页
  3.3.3 结果与讨论第93-97页
   3.3.3.1 X-射线衍射(XRD)与透射电镜(TEM)形貌分析第93-95页
   3.3.3.2 氧化锌样品的红外光谱(FTIR)与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第95-96页
   3.3.3.3 ZnO样品的室温下光致发光(PL)光谱第96-97页
 3.4 本章小结第97-98页
 参考文献第98-101页
第四章 均相沉淀法制备网状氧化锌单晶纳米片及氧化镍纳米线第101-120页
 4.1 网状氧化锌纳米晶的制备及性能表征第101-109页
  4.1.1 引言第101-102页
  4.1.2 实验部分第102-103页
  4.1.3 结果与讨论第103-109页
   4.1.3.1 前驱体产物的形貌及物相分析第103-105页
   4.1.3.2 氧化锌样品的扫描电镜及 X-射线能谱分析第105-106页
   4.1.3.3 氧化锌样品的透射电镜形貌分析第106-107页
   4.1.3.4 氧化锌样品的紫外-可见吸收和光致发光光谱第107-108页
   4.1.3.4 机理探讨第108-109页
 4.2 均相沉淀法制备氧化镍纳米线第109-115页
  4.2.1 引言第109-110页
  4.2.2 实验部分第110-111页
  4.2.3 结果与讨论第111-115页
   4.2.3.1 X-射线衍射分析第111页
   4.2.3.2 前驱体粉末的形貌和红外光谱分析第111-112页
   4.2.3.3 氧化镍纳米线的透射电镜分析第112-114页
   4.2.3.4 水热法制备氧化镍纳米粉末的透射电镜分析第114-115页
 4.3 本章小结第115-116页
 参考文献第116-120页
第五章 稀土掺杂氧化锌纳米晶的发光性能研究第120-130页
 5.1 引言第120-121页
 5.2 实验部分第121-122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122-127页
  5.3.1 掺杂 ZnO纳米晶的 X-射线衍射物相分析第122-123页
  5.3.2 掺杂 ZnO纳米晶的紫外-可见光谱分析第123-124页
  5.3.3 掺杂 ZnO纳米晶光致发光光谱分析第124-127页
 5.4 本章小结第127-128页
 参考文献第128-130页
第六章 本课题工作总结与研究展望第130-132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第132-133页
致谢第133-134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第134页

论文共13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异丙酚和异氟醚对老年病人脑氧供需平衡及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
下一篇:川芎嗪对回收红细胞免疫功能及形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