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典型城郊夏玉米大豆间作模式经济与环境效应研究
注释 | 第1-8页 |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4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4-20页 |
·选题依据 | 第14页 |
·间作种植的经济效益 | 第14-16页 |
·作物品质 | 第15页 |
·作物产量及经济效益 | 第15-16页 |
·间作种植的环境效应 | 第16-18页 |
·土壤结构 | 第16页 |
·土壤微生物及土壤酶 | 第16-17页 |
·土壤硝态氮残留及养分吸收 | 第17-18页 |
·病虫害控制 | 第18页 |
·以玉米为主的间作种植 | 第18-20页 |
第二章 研究目的及内容 | 第20-22页 |
·研究目的 | 第20页 |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夏玉米间作种植作物筛选 | 第20页 |
·玉米大豆间作体系条带配比研究 | 第20-21页 |
·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第三章 材料方法 | 第22-26页 |
·试验地概况 | 第22页 |
·试验设计 | 第22-23页 |
·夏玉米间作种植作物筛选 | 第22-23页 |
·玉米大豆间作体系条带配比研究 | 第23页 |
·样品采集及测定 | 第23-25页 |
·样品采集 | 第23-24页 |
·样品测定 | 第24-25页 |
·数据处理 | 第25页 |
·计算公式 | 第25-26页 |
第四章 夏玉米间作种植作物筛选 | 第26-40页 |
·夏玉米间作种植产量及经济效益 | 第26页 |
·夏玉米间作种植养分吸收 | 第26-28页 |
·氮 | 第26-27页 |
·磷 | 第27页 |
·钾 | 第27-28页 |
·夏玉米间作种植土壤硝态氮 | 第28-32页 |
·土壤水分 | 第28-30页 |
·土壤硝态氮含量 | 第30-31页 |
·土壤硝态氮残留 | 第31-32页 |
·夏玉米间作种植后茬效应 | 第32-36页 |
·后茬冬小麦产量 | 第32页 |
·后茬冬小麦养分吸收 | 第32-34页 |
·后茬冬小麦土壤硝态氮 | 第34-36页 |
·讨论 | 第36-38页 |
·结论 | 第38-40页 |
第五章 玉米大豆间作体系条带配比研究 | 第40-55页 |
·不同间作体系玉米光合特性 | 第40-42页 |
·不同间作体系产量及生物量 | 第42-44页 |
·不同间作体系氮素吸收 | 第44-47页 |
·不同间作体系土壤硝态氮变化 | 第47-51页 |
·讨论 | 第51-54页 |
·结论 | 第54-55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5-57页 |
·主要结论 | 第55-56页 |
·研究展望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作者简介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