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有机化学论文

双偶氮染料与环糊精和蛋白质的超分子体系研究及其分析应用

目录第1-13页
摘要第13-16页
ABSTRACT第16-20页
第一章 绪论第20-41页
 0 摘要第20页
 1 超分子化学概述第20页
   ·超分子化学的概念第20页
   ·超分子作用的概念第20页
 2 染料化学简介第20-22页
   ·染料简介第21页
   ·双偶氮酸性染料简介第21-22页
 3 环糊精化学概述第22-26页
   ·环糊精的概念第22-24页
   ·环糊精的基本性质第24页
   ·环糊精及其包结物第24-25页
   ·环糊精衍生物第25页
   ·环糊精的应用第25-26页
   ·染料—环糊精相互作用研究进展第26页
 4 有机小分子与蛋白质相互作用及其在蛋白质分析中的应用第26-31页
   ·蛋白质简介第26-28页
   ·有机小分子与蛋白质相互作用机理第28-29页
   ·蛋白质定量分析方法第29-31页
     ·浊度法第29页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第29-30页
     ·荧光光度法第30页
     ·化学发光法第30页
     ·光散射技术第30-31页
     ·电化学分析法第31页
 5 立题背景及意义第31-32页
 6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32页
 7 本文的创新之处第32-33页
 参考文献第33-41页
第二章 酸性大红GR的极谱分析法第41-48页
 0 摘要第41页
 1 引言第41-42页
 2 实验部分第42页
   ·仪器与试剂第42页
   ·实验方法第42页
 3 结果与讨论第42-46页
   ·酸性大红GR的极谱伏安行为研究第42-44页
     ·底液的选择第42-43页
     ·线性范围及检测限的确定第43-44页
     ·精密度测定第44页
     ·回收率测定第44页
     ·干扰的测定第44页
   ·电极反应机理探讨第44-46页
 4 结论第46-47页
 参考文献第47-48页
第三章 酸性大红GR与环糊精超分子体系研究第48-54页
 0 摘要第48页
 1 引言第48页
 2 实验部分第48-49页
   ·仪器与试剂第48-49页
   ·实验方法第49页
   ·实验条件的选择第49页
     ·底液的选择第49页
     ·放置时间的测定第49页
 3 结果与讨论第49-53页
   ·超分子形成的证明第49-50页
   ·包结比和包结常数的测定第50-52页
   ·包结能力比较第52页
   ·包结点的探讨第52-53页
 参考文献第53-54页
第四章 酸性深蓝5R的极谱分析方法及其与环糊精的超分子体系研究第54-62页
 0 摘要第54页
 1 引言第54-55页
 2 实验部分第55-56页
   ·仪器与试剂第55页
   ·实验方法第55-56页
 3 结果与讨论第56-60页
   ·酸性深蓝5R的电化学行为第56-58页
     ·底液的选择第57页
     ·线性范围及检测限的确定第57页
     ·精密度的测定第57页
     ·回收率的测定第57-58页
     ·干扰测定第58页
   ·酸性深蓝5R与环糊精超分子体系研究第58-60页
     ·超分子形成的证明第58-59页
     ·包结比和包结常数的测定第59-60页
     ·包结点的探讨第60页
 4 结论第60-61页
 参考文献第61-62页
第五章 牛血清白蛋白与酸性深蓝5R的相互作用研究及其分析应用第62-79页
 0 摘要第62页
 1 引言第62-63页
 2 实验部分第63-65页
   ·仪器与试剂第63-64页
   ·实验方法第64页
   ·实验条件的选择第64-65页
     ·酸度对体系的影响第64页
     ·酸性深蓝5R用量对测定的影响第64页
     ·试剂加入顺序对体系的影响第64页
     ·反应时间和温度对体系的影响第64-65页
     ·离子强度和有机溶剂乙醇对测定的影响第65页
     ·仪器条件的选择第65页
 3 结果与讨论第65-75页
   ·超分子形成的证明第65-68页
     ·二阶导数线性扫描极谱图第65-66页
     ·紫外-可见光谱图第66-68页
     ·荧光光谱图第68页
   ·BSA-AC 5R结合比和结合常数的测定第68-72页
     ·电化学法测定结合比和结合常数第68-69页
     ·荧光光谱法测定结合比和结合常数第69-72页
   ·结合反应机理的初步探讨第72页
   ·BSA分析方法的建立第72-75页
     ·AC 5R电流与BSA浓度的线性范围、检测限和相对标准偏差第72-73页
     ·回收率测定第73-74页
     ·干扰物质的影响第74-75页
 4 结论第75-76页
 参考文献第76-79页
第六章 牛血清白蛋白与酸性大红GR相互作用研究及其分析应用第79-99页
 0 摘要第79页
 1 引言第79-80页
 2 实验部分第80-83页
   ·仪器与试剂第80页
   ·实验方法第80-81页
   ·实验条件的影响第81-83页
     ·酸度对体系的影响第81-82页
     ·反应时间对体系的影响第82-83页
     ·仪器条件的选择第83页
 3 结果与讨论第83-94页
   ·牛血清白蛋白与酸性大红GR超分子体系研究第83-89页
     ·超分子形成的证明第83-84页
     ·电化学法测定包结比和包结常数第84-85页
     ·电流性质的研究第85-89页
     ·结合反应机理的初步探讨第89页
   ·BSA分析方法的建立第89-91页
     ·BSA浓度的线性范围和检测限第89-90页
     ·精密度测定第90页
     ·回收率测定第90页
     ·干扰物质的影响第90-91页
   ·BSA对酸性大红GR的电化学增敏效应研究第91-94页
     ·BSA浓度的线性范围和检测限第93页
     ·精密度测定第93页
     ·回收率测定第93-94页
     ·干扰物质的影响第94页
 4 结论第94-96页
 参考文献第96-99页
第七章 牛血清白蛋白与酸性深蓝GR的相互作用研究及其分析应用第99-109页
 0 摘要第99页
 1 引言第99-100页
 2 实验部分第100-101页
   ·仪器与试剂第100页
   ·实验方法第100页
   ·实验条件的选择第100-101页
     ·酸度对体系的影响第100-101页
     ·反应时间对体系的影响第101页
     ·仪器条件的选择第101页
 3 结果与讨论第101-106页
   ·超分子形成的证明第101页
     ·二阶导数线性扫描极谱图第101页
   ·电化学法测定包结比和包结常数第101-103页
   ·结合反应机理的初步探讨第103-104页
   ·BSA分析方法的建立第104-106页
     ·BSA浓度的线性范围、检测限和精密度第104页
     ·回收率测定第104-105页
     ·干扰物质的影响第105-106页
 4 结论第106-107页
 参考文献第107-109页
第八章 总结第109-118页
 0 摘要第109页
 1 三种染料的电化学行为比较及其分析应用第109-110页
 2 三种染料与各种环糊精包结能力比较第110-111页
 3 三种染料与牛血清白蛋白包结能力比较第111-112页
 4 三种染料作为电化学探针建立蛋白质定量分析的方法比较第112-113页
 5 三种染料的结构及性质比较第113-116页
 本论文已研究内容实验总图第116-117页
 参考文献第117-118页
第九章 后续工作第118-120页
 本论文应研究内容实验设计总图第119-120页
附录攻读硕士期间已发表、已接收和已投出的论文题录第120-122页
致谢第122-123页
承诺书第123页

论文共12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小麦茎秆生物力学性能试验与抗倒伏力学评价分析
下一篇:培养料的容积和容重对平菇生长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