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邦铺斑岩钼铜矿床—成矿流体演化和矿床成因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0-15页 |
·选题依据 | 第10页 |
·斑岩钼矿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冈底斯斑岩钼矿研究现状 | 第12页 |
·邦铺钼(铜)矿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12-13页 |
·研究意义、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 第13页 |
·论文主要工作量 | 第13-15页 |
第2章 区域地质 | 第15-23页 |
·地层 | 第15-17页 |
·前奥陶系 | 第16页 |
·石炭系-古近系 | 第16-17页 |
·第四系 | 第17页 |
·岩浆岩 | 第17-19页 |
·火山岩 | 第17-18页 |
·侵入岩 | 第18-19页 |
·构造 | 第19页 |
·区域矿产 | 第19-23页 |
第3章 矿床地质 | 第23-38页 |
·地层 | 第24-25页 |
·侵入岩 | 第25-27页 |
·古新世侵入岩 | 第25页 |
·中新世侵入岩 | 第25-26页 |
·脉岩 | 第26-27页 |
·岩浆-热液角砾岩 | 第27页 |
·构造 | 第27-28页 |
·围岩蚀变 | 第28-30页 |
·钾硅酸盐化蚀变 | 第28-29页 |
·绢云母化蚀变 | 第29页 |
·青磐岩化蚀变 | 第29-30页 |
·粘土化蚀变 | 第30页 |
·矿体特征 | 第30-31页 |
·矿石特征 | 第31-32页 |
·矿石矿物组成 | 第31页 |
·矿石结构 | 第31-32页 |
·矿石构造 | 第32页 |
·成矿阶段和脉体期次 | 第32-38页 |
·早成矿阶段(Ⅰ) | 第35-36页 |
·主成矿阶段(Ⅱ) | 第36-37页 |
·成矿后阶段(Ⅲ) | 第37-38页 |
第4章 流体包裹体研究 | 第38-53页 |
·样品采集和研究方法 | 第38页 |
·流体包裹体类型 | 第38-41页 |
·流体包裹体的分布及显微测温结果 | 第41-45页 |
·激光拉曼探针分析结果 | 第45-46页 |
·各阶段包裹体的性质及形成条件 | 第46-48页 |
·成矿前阶段 | 第46-47页 |
·主成矿阶段 | 第47页 |
·成矿后阶段 | 第47-48页 |
·岩浆-热液过程 | 第48-49页 |
·富钼流体与富铜流体 | 第49-53页 |
第5章 熔融包裹体研究 | 第53-60页 |
·样品采集和制备 | 第53页 |
·测试方法 | 第53页 |
·熔融包裹体类型 | 第53-55页 |
·熔融包裹体显微测温结果 | 第55-58页 |
·熔融包裹体的捕获压力 | 第58-60页 |
第6章 同位素研究 | 第60-67页 |
·Hf 同位素研究 | 第60-64页 |
·样品采集 | 第60页 |
·测试方法 | 第60页 |
·Hf 同位素分析结果 | 第60-62页 |
·岩浆源区示踪 | 第62-64页 |
·He-Ar 同位素研究 | 第64-67页 |
·样品采集 | 第64页 |
·测试方法 | 第64页 |
·He-Ar 同位素分析结果 | 第64-67页 |
第7章 矿床成因 | 第67-74页 |
·岩浆流体的出溶 | 第67页 |
·金属和硫的来源 | 第67-68页 |
·蚀变与矿化 | 第68-70页 |
·钼铜的运移及沉淀机制 | 第70-72页 |
·与斑岩铜矿床的对比 | 第72-74页 |
第8章 结论 | 第74-75页 |
致谢 | 第75-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3页 |
个人简历及论文发表情况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