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水体污染及其防治论文--河流论文

渭河陕西段氮污染及控制规划研究

1 绪论第1-31页
 1.1 背景及意义第13页
 1.2 非点源污染研究概况第13-16页
 1.3 非点源污染数学模型研究第16-22页
  1.3.1 降雨径流模型第17-18页
  1.3.2 土壤侵蚀和泥沙输移模型第18-20页
  1.3.3 污染物负荷预测模型第20-22页
  1.3.4 受纳水体水质模型第22页
 1.4 污染管理研究第22-24页
  1.4.1 源的控制和管理第24页
  1.4.2 汇的控制与管理第24页
 1.5 非点源污染研究趋势第24-27页
 1.6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第27-31页
2 流域概况第31-40页
 2.1 研究流域范围第31页
 2.2 自然概况第31-34页
  2.2.1 地形地貌第31-32页
  2.2.2 气候特征第32页
  2.2.3 河流水系第32-34页
 2.3 人口和社会经济第34-36页
  2.3.1 人口第34页
  2.3.2 工业第34-35页
  2.3.3 农业第35页
  2.3.4 科教、交通与旅游第35-36页
 2.4 资源状况第36-40页
  2.4.1 水资源第36页
  2.4.2 土地资源第36-38页
  2.4.3 林木资源第38页
  2.4.4 生物资源第38-39页
  2.4.5 矿产资源第39-40页
3 流域环境现状调查及评价第40-53页
 3.1 地表水污染第40-42页
  3.1.1 河流水质现状第40页
  3.1.2 水库水质现状第40-42页
 3.2 地下水污染第42-43页
 3.3 土壤污染第43-44页
  3.3.1 土壤有机质含量及分布第43-44页
  3.3.2 土壤全氮含量及分布第44页
  3.3.3 土壤速效氮含量及分布第44页
  3.3.4 土壤速效磷、钾含量及分布第44页
 3.4 污染源调查第44-51页
  3.4.1 点源调查第45-47页
  3.4.2 非点源调查第47-51页
 3.5 主要污染因子第51-53页
4 渭河污染物年负荷估算方法选择第53-63页
 4.1 污染物负荷估算方法特点第53-56页
 4.2 污染负荷估算方法的对比分析第56-63页
5 流域点源污染负荷分析第63-68页
 5.1 流域点源污染负荷计算第63-65页
  5.1.1 排放口实测平均增长率法第63页
  5.1.2 径流分割法第63-65页
 5.2 两种方法计算结果的比较第65-68页
6 流域非点源污染负荷估算方法研究第68-90页
 6.1 城区非点源污染负荷估算概述第69-70页
  6.1.1 地表堆积污染物随降雨引起的非点源负荷第70页
  6.1.2 下水道溢流带来的非点源负荷第70页
 6.2 径流分割法第70-71页
 6.3 降雨量差值法第71-76页
  6.3.1 降雨量差值法原理第71-72页
  6.3.2 模型的建立及应用第72-76页
 6.4 输出系数法及其改进第76-86页
  6.4.1 Johnes输出系数模型(模型1)第76-78页
  6.4.2 考虑降雨影响的输出系数模型(模型2)第78页
  6.4.3 考虑流域损失的输出系数模型(模型3)第78-79页
  6.4.4 各类模型应用第79-86页
 6.5 各种方法之比较第86-89页
  6.5.1 径流分割法与降雨量差值法的比较第86-87页
  6.5.2 径流分割法、降雨量差值法和模型3之比较第87-89页
 6.6 小结第89-90页
7 渭河氮污染特征与流域人类活动的响应关系研究第90-107页
 7.1 氮污染特征分析第90-100页
  7.1.1 干流径流量变化分析第91页
  7.1.2 三氮的污染特征第91-97页
  7.1.3 总氮的污染特征第97-100页
 7.2 河流氮污染与流域人类活动的响应关系第100-106页
  7.2.1 点源污染与人类活动的水质响应第101-102页
  7.2.2 非点源污染与人类活动的水质响应第102-106页
 7.3 小结第106-107页
8 总量控制下的流域水污染规划研究第107-126页
 8.1 污染物总量控制类型及分配原则第107-110页
  8.1.1 总量控制类型第107-108页
  8.1.2 总量分配原则第108-110页
 8.2 河流水环境容量计算第110-111页
  8.2.1 稀释容量第110-111页
  8.2.2 自净容量第111页
  8.2.3 环境总容量第111页
 8.3 非点源污染负荷容量分配第111-113页
  8.3.1 非点源污染负荷确定第112页
  8.3.2 非点源污染负荷容量确定第112-113页
 8.4 非点源污染影响下的区域最优化模型第113-114页
  8.4.1 区域最优化处理模型第113页
  8.4.2 考虑非点源的区域最优化模型第113-114页
 8.5 实例研究第114-125页
  8.5.1 点源污染负荷的确定第115页
  8.5.2 非点源污染负荷的确定第115-116页
  8.5.3 环境容量第116-118页
  8.5.4 环境容量分配第118-119页
  8.5.5 考虑非点源污染的区域最优化第119-125页
 8.6 小结第125-126页
9 流域污染控制对策研究第126-143页
 9.1 流域点源污染控制对策第126-130页
  9.1.1 源头削减第126-127页
  9.1.2 中间消化第127页
  9.1.3 末端治理第127-130页
 9.2 流域非点源污染控制对策第130-143页
  9.2.1 城区非点源污染控制第131-135页
  9.2.2 农业非点源污染控制第135-138页
  9.2.3 水土流失控制第138-139页
  9.2.4 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和管理第139-140页
  9.2.5 内源污染控制第140-143页
10 结论与建议第143-146页
 10.1 主要研究成果第143-145页
 10.2 建议第145-146页
致谢第146-147页
参考文献第147-163页
附表第163-177页
附录第177-180页

论文共18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BTC自助系统中基于J2EE的后台管理设计与实现
下一篇:中国绘画艺术传神与写意的美学观和时代演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