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目录 | 第5-7页 |
| 前言 | 第7-16页 |
| 1. 病原学 | 第7-9页 |
| ·形态学特征及培养特性 | 第7-8页 |
| ·物理化学特性 | 第8页 |
| ·抗原性 | 第8-9页 |
| 2. 流行病学 | 第9页 |
| ·传染源、传播途径和宿主 | 第9页 |
| ·流行特点 | 第9页 |
| 3 临床症状 | 第9-10页 |
| 4. 病理变化 | 第10页 |
| 5. TGE发病机理 | 第10-11页 |
| 6. TGEV的诊断技术 | 第11-12页 |
| ·病毒分离和鉴定 | 第11页 |
| ·血清学诊断 | 第11页 |
| ·核酸探针杂交技术检测TGEV | 第11-12页 |
| ·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PCR) | 第12页 |
| 7. 分了生物学 | 第12-13页 |
| ·基因组成,主要结构蛋白与功能 | 第12页 |
| ·TGEV的主要结构蛋白 | 第12-13页 |
| ·S蛋白 | 第12-13页 |
| ·M蛋白 | 第13页 |
| ·N蛋白 | 第13页 |
| 8. 疫苗的研究 | 第13-14页 |
| 9. 免疫预防 | 第14页 |
| 10. 实验的目的和意义 | 第14-16页 |
|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16-23页 |
| 1 材料 | 第16页 |
| 2 方法 | 第16-23页 |
| ·腹泻病料的处理 | 第16-17页 |
| ·病毒的培养 | 第17页 |
| ·病毒的鉴定 | 第17-18页 |
| ·病毒中和实验 | 第17页 |
| ·病毒理化实验 | 第17-18页 |
| ·电镜形态观察 | 第18页 |
| ·RT-PCR扩增 | 第18-19页 |
| ·S基因的克隆、鉴定和测序 | 第19-21页 |
| ·基因核酸的序列分析 | 第21-23页 |
| 实验结果 | 第23-35页 |
| ·病毒引起的细胞病变 | 第23页 |
| ·病毒中和实验 | 第23-25页 |
| ·病毒理化实验鉴定 | 第25-27页 |
| ·电子显微镜的观察结果 | 第27页 |
| ·PCR扩增实验结果 | 第27-28页 |
| ·重组质粒的结果鉴定 | 第28-31页 |
| ·重组质粒电泳鉴定 | 第28页 |
| ·重组质粒酶切鉴定 | 第28-29页 |
| ·重组质粒PCR鉴定 | 第29-30页 |
| ·测序结果 | 第30-31页 |
| ·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31-35页 |
| ·TGEV S基因序列同源性搜索结果 | 第31页 |
| ·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S片段基因多重序列比较结果 | 第31-32页 |
| ·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S片段基因推导的氨基酸序列结果 | 第32页 |
| ·TGEV S蛋白多重序列比对结果 | 第32页 |
| ·TGEV S基因的进化树的建立 | 第32-33页 |
| ·TGEV S蛋白抗原性分析 | 第33-35页 |
| 讨论与分析 | 第35-40页 |
| ·关于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的分离鉴定 | 第35-37页 |
| ·关于S基因的RT-PCR扩增与克隆 | 第37页 |
| ·关于DNA序列的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 | 第37-40页 |
| 结论 | 第40-41页 |
| 参考文献 | 第41-46页 |
| 致谢 | 第46-47页 |
| 附录 | 第47-53页 |
| 附录 1: 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四川分离株S片段基因多重序列比较结果 | 第47-51页 |
| 附录 2: 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四川分离株S片段蛋白多重序列比较结果 | 第51-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