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 第1-43页 |
中文摘要 | 第4-6页 |
英文摘要 | 第6-8页 |
1 研究背景 | 第8-10页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10-16页 |
·调查地点及测评对象 | 第10-11页 |
·QLICP-ST研制方法 | 第11-13页 |
·明确研究对象及目的 | 第11页 |
·设立研究工作组 | 第11页 |
·定义及分解测定概念,提出理论框架 | 第11页 |
·提出量表的条目形成条目池 | 第11-12页 |
·确定条目回答选项 | 第12页 |
·对条目进行分析,确定初步条目 | 第12页 |
·初步调查及条目筛选 | 第12-13页 |
·正式量表的确定及量表考评 | 第13页 |
·EORTC QLQ-STO22中文版的研制方法 | 第13-14页 |
·翻译及回译 | 第13-14页 |
·文化调适 | 第14页 |
·量表考评 | 第14页 |
·现场调查 | 第14页 |
·量表考评方法 | 第14-15页 |
·信度分析 | 第14页 |
·效度分析 | 第14-15页 |
·反应度分析 | 第15页 |
·可行性分析 | 第15页 |
·质量控制 | 第15-16页 |
·调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 第15页 |
·数据录入中的质量控制 | 第15-16页 |
·统计方法 | 第16页 |
3 结果 | 第16-33页 |
·胃癌患者生命质量测定量表(QLICP-ST)的研制结果 | 第16-21页 |
·共性模块QLICP-GM的条目筛选结果 | 第16页 |
·QLICP-ST特异模块的条目筛选结果 | 第16-19页 |
·正式量表的确定 | 第19-20页 |
·QLICP-ST的计分方法 | 第20-21页 |
·QLICP-ST的应用考评结果 | 第21-27页 |
·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 | 第21-22页 |
·信度 | 第22页 |
·重测信度 | 第22页 |
·同质信度 | 第22页 |
·分半信度 | 第22页 |
·效度 | 第22-26页 |
·内容效度 | 第22-23页 |
·结构效度 | 第23-24页 |
·区分效度 | 第24-26页 |
·效标效度 | 第26页 |
·反应度 | 第26-27页 |
·可行性 | 第27页 |
·EORTC QLQ-STO22中文版的制定结果 | 第27-28页 |
·EORTC QLQ-STO22中文版的确定 | 第27页 |
·EORTC QLQ-STO22中文版的计分方法 | 第27-28页 |
·EORTC QLQ-STO52中文版的考评结果 | 第28-33页 |
·信度 | 第28-29页 |
·重测信度 | 第28页 |
·同质信度 | 第28-29页 |
·分半信度 | 第29页 |
·效度 | 第29-31页 |
·内容效度 | 第29页 |
·结构效度 | 第29-31页 |
·反应度 | 第31-33页 |
4 讨论 | 第33-40页 |
·QLICP-ST量表的编制 | 第33-34页 |
·量表的编制策略 | 第33页 |
·条目的筛选方面 | 第33-34页 |
·性生活方面的条目缺失 | 第34页 |
·QLICP-ST量表的考评 | 第34-37页 |
·信度 | 第34-35页 |
·效度 | 第35-37页 |
·反应度 | 第37页 |
·EORTC QLQ-STO52中文版的考评 | 第37-38页 |
·信度 | 第37页 |
·效度 | 第37-38页 |
·反应度 | 第38页 |
·QLICP-ST与EORTC QLQ-STO52中文版的比较 | 第38-39页 |
·进一步研究计划 | 第39-40页 |
5 结论 | 第40-43页 |
附录一 | 第43-45页 |
附录二 | 第45-48页 |
附录三 | 第48-50页 |
附录四 | 第50-51页 |
综述 | 第51-64页 |
已刊文章目录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