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8页 |
英文摘要 | 第8-11页 |
缩写表 | 第11-13页 |
第一部分 茵根真菌在金线莲栽培中应用及其共生机理研究 | 第13-79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40页 |
第一节 福建金线莲和台湾金线莲的研究进展 | 第13-15页 |
一、形态特征 | 第13页 |
二、地理分布 | 第13页 |
三、繁殖方法 | 第13-14页 |
四、化学成分 | 第14页 |
五、药理作用 | 第14-15页 |
第二节 基因差异显示技术的研究进展 | 第15-29页 |
一、差异基因克隆原理 | 第15-16页 |
二、差异基因克隆方法 | 第16-18页 |
三、mRNA差异显示(DD) | 第18-29页 |
参考文献 | 第29-40页 |
第二章 菌根真菌AR-18对福建金线莲生长的影响 | 第40-46页 |
一、材料和方法 | 第40-41页 |
二、结果与分析 | 第41-43页 |
三、讨论 | 第43-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6页 |
第三章 福建金线莲和台湾金线莲的人工栽培 | 第46-54页 |
一、材料和方法 | 第46页 |
二、结果与分析 | 第46-48页 |
三、讨论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4页 |
第四章 菌根真菌促进福建金线莲和台湾金莲生长的生化机理 | 第54-60页 |
一、材料和方法 | 第54-56页 |
二、结果与分析 | 第56-58页 |
三、讨论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0页 |
第五章 菌根真菌对福建金线莲和台湾金线莲干物质积累和无机元素吸收的影响 | 第60-64页 |
一、材料和方法 | 第60-61页 |
二、结果与分析 | 第61-62页 |
三、讨论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4页 |
第六章 菌根真菌促进福建金线莲生长的分子机理 | 第64-79页 |
一、实验材料 | 第64-65页 |
二、实验方法 | 第65-71页 |
三、结果与分析 | 第71-76页 |
四、讨论 | 第76-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79页 |
第二部分 粉尘螨和黑麦草变应原决定簇及其全长基因的克隆与表达 | 第79-123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80-99页 |
第一节 原核表达 | 第80-85页 |
一、蛋白质在大肠杆菌中表达的策略 | 第81-82页 |
二、外源基因的表达 | 第82-85页 |
第二节 过敏反应 | 第85-89页 |
一、过敏反应的诊断 | 第86页 |
二、过敏原的致病机制 | 第86-87页 |
三、过敏反应的治疗 | 第87-89页 |
第三节 粉尘螨 | 第89-91页 |
一、粉尘螨的分布情况 | 第89页 |
二、粉尘螨的抗原性 | 第89页 |
三、粉尘螨引起的过敏反应 | 第89-90页 |
四、粉尘螨的致病机制 | 第90页 |
五、粉尘螨的控制 | 第90-91页 |
六、免疫疗法 | 第91页 |
第四节 黑麦草 | 第91-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99页 |
第二章 粉尘螨和黑麦草过敏原部分序列的表达及生物活性 | 第99-109页 |
一、实验材料 | 第99-100页 |
二、实验方法 | 第100-103页 |
三、实验结果 | 第103-107页 |
四、讨论 | 第107页 |
参考文献 | 第107-109页 |
第三章 粉尘螨和黑麦草过敏原的克隆与表达 | 第109-116页 |
一、实验材料 | 第109页 |
二、实验方法 | 第109-111页 |
三、结果与分析 | 第111-114页 |
四、讨论 | 第114-115页 |
参考文献 | 第115-116页 |
第四章 粉尘螨、黑麦草花粉过敏原的真核表达 | 第116-123页 |
一、实验材料 | 第116-117页 |
二、实验方法 | 第117-118页 |
三、结果与分析 | 第118-121页 |
四、讨论 | 第121-122页 |
参考文献 | 第122-123页 |
主要结论 | 第123-124页 |
附录 | 第124-142页 |
致谢 | 第1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