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废气的处理与利用论文--脱硫与固硫论文

挡板除雾器的动力学特性研究

中文摘要第1页
英文摘要第2-7页
第一章 绪  论第7-9页
 1 、1课题背景及意义:第7-8页
 1 、2计算流体力学(CFD)研究进展第8页
 1 、3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8-9页
第二章 除雾器综述第9-13页
 2 、1 概述第9页
 2 、2除雾器类型及应用第9页
 2 、3除雾器的组成第9-11页
  2 、3、1除雾器本体第9-10页
  2 、3、2除雾器冲洗系统第10-11页
  2 、3、3除雾器的基本工作原理第11页
 2 、4除雾器的主要性能、设计参数第11-13页
第三章 气液两相流动数值模拟的理论基础第13-28页
 3 、1湍流数值模拟理论第13-14页
  3 、1、1直接模拟(direct numerical simulation ,DNS)第13-14页
  3 、1、2大涡模拟(large eddy simulation ,LES)第14页
  3 、1、3雷诺时均方程(Reynolds-averaging equations)第14页
 3 、2湍流流动的雷诺方程组第14-15页
 3 、3湍流模型第15-19页
  3 、3、1涡粘性模型第15-18页
  3 、3、2 雷诺应力模型(RSM)第18-19页
  3 、3、3本文所选的湍流流动模型第19页
 3 、4两相流模型第19-24页
  3 、4、1两相流的概念第19页
  3 、4、2描述两相流的方法第19-20页
  3 、4、3湍流两相流模型第20-24页
   3 、4、3、1单颗粒动力学模型(SPD Model)第20-21页
   3 、4、3、2无滑移(单流体)模型(NS  Model)第21-22页
   3 、4、3、3小滑移模型(SS  Model)第22页
   3 、4、3、4滑移-扩散模型(Slip-Diffusion Model)第22-23页
   3 、4、3、5两相流模型--颗粒轨道模型(PT模型)第23-24页
 3 、5液滴颗粒在流体中的动力分析第24-27页
  3 、5、1颗粒的受力分析第24-26页
   3 、5、1、1体积力第24页
   3 、5、1、2曳力第24-25页
   3 、5、1、3其它力第25-26页
   3 、5、1、4颗粒的作用力平衡方程第26页
  3 、5、2颗粒的运动分析第26-27页
   3 、5、2、1基本假设第26页
   3 、5、2、2颗粒的运动分析第26-27页
 3 、6龙格-库塔法求解液滴颗粒轨道第27页
 3 、7液滴被捕集的判定第27-28页
第四章 流动微分方程的离散化第28-36页
 4 、1积分区域的网格化第28页
 4 、2控制微分方程的离散化第28-29页
  4 、2、1离散化的方法第28-29页
  4 、2、2有限差分的一般形式第29页
 4 、3差分方程的建立第29-34页
  4 、3、1建立差分方程的方法第29-30页
  4 、3、2总通量的离散化第30-33页
   4 、3、2、1中心差分格式第31-32页
   4 、3、2、2上风差分格式第32页
   4 、3、2、3指数格式第32页
   4 、3、2、4混合格式第32-33页
  4 、3、3动量方程、连续方程的离散化第33-34页
 4 、4源项的线性化第34页
 4 、5有限差分方程的一般形式第34-36页
第五章 离散化方程的求解第36-45页
 5 、1单个变量代数方程求解第36-39页
  5 、1、1逐点Jacobi迭代法和Gauss-Seidel迭代法第36页
  5 、1、2逐线迭代法和TDMA求解法第36-39页
  5 、1、3逐面迭代法第39页
 5 、2多个变量的联立求解第39-43页
  5 、2、1 SIMPLE算法第40-42页
   5 、2、1、1压力与速度的校正第40-42页
   5 、2、1、2压力校正方程第42页
  5 、2、2 SIMPLE算法的改进算法第42页
  5 、2、3多相流动的数值解法--PISC第42-43页
 5 、3增强计算稳定性和收敛性的措施第43-45页
  5 、3、1对因变量和系数的欠松驰第43-44页
   5 、3、1、1线性松驰第43-44页
   5 、3、1、2惯性松驰第44页
   5 、3、1、3虚时间松驰第44页
  5 、3、2合适的初值第44-45页
第六章 计算结果与分析第45-54页
 6 、1数学模型第45-46页
  6 、1、1除雾器简化模型示意图第45页
  6 、1、2物理过程第45页
  6 、1、3模型假设第45-46页
 6 、2数值计算第46-47页
  6 、2、1计算区域第46页
  6 、2、2初始条件及边界条件如下:第46页
   6 、2、2、1气流相(连续相):第46页
   6 、2、2、2液滴相(离散相):第46页
  6 、2、3网相划分第46-47页
 6 、3计算结果及分析第47-52页
  6 、3、1影响除雾器压降的因素:第47-49页
   6 、3、1、1 除雾器高度对压降的影响第47页
   6 、3、1、2 除雾器转折角对压降的影响第47-48页
   6 、3、1、3除雾器气速对压降的影响第48页
   6 、3、1、4除雾器板间距对压降的影响第48-49页
  6 、3、2影响除雾器分离效率的因素第49-52页
   6 、3、2、1 除雾器高度对分离效率的影响第49页
   6 、3、2、2 除雾器转折角对分离效率的影响第49-50页
   6 、3、2、3除雾器气速对分离效率的影响第50-51页
   6 、3、2、4除雾器板间距对分离效率的影响第51页
   6 、3、2、5雾滴直径对分离效率的影响第51-52页
 6 、4计算结果验证第52页
 6 、5结论第52-54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54-56页
 7 、1本文的主要结论可以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第54-55页
 7 、2进一步工作展望第55-56页
参考文献第56-58页
致   谢第58-59页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第59页

论文共5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知识产权冲突问题研究
下一篇:人民法院审理涉仲裁案件若干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