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20页 |
·热电效应应用技术的现状与发展 | 第9-17页 |
·热电发电 | 第9-10页 |
·热电制冷 | 第10-17页 |
·课题的提出及意义 | 第17-19页 |
·建筑能源消耗的状况及其发展方向 | 第17-18页 |
·课题项目的提出及其意义 | 第18-19页 |
·本研究工作的内容 | 第19-20页 |
第2章 热电制冷(制热)基本原理 | 第20-36页 |
·热电效应 | 第20-25页 |
·塞贝克效应 | 第20-22页 |
·帕耳贴效应 | 第22-24页 |
·汤姆逊效应 | 第24页 |
·焦耳效应 | 第24-25页 |
·富里叶效应 | 第25页 |
·热电效应的机理 | 第25-27页 |
·热电热泵制冷制热机理 | 第25-26页 |
·热电热泵制冷制热的特点 | 第26页 |
·热电制冷制热电堆的特性曲线 | 第26-27页 |
·热电热泵制冷制热的最佳特性分析 | 第27-30页 |
·最大制冷量及最佳工作电流 | 第27-28页 |
·最大制冷系数及最佳电流 | 第28-29页 |
·最大温差 | 第29-30页 |
·热电制冷制热工况设计 | 第30-32页 |
·最大制冷量设计方法 | 第30-31页 |
·最大制冷系数设计方法 | 第31页 |
·Q_(cmax),ε_(max),和△T_(max)之间的关系 | 第31页 |
·两种设计方法的选择 | 第31-32页 |
·冷热端的热交换性能 | 第32-35页 |
·空气自然对流散热 | 第32-33页 |
·空气强迫对流散热 | 第33页 |
·水冷散热 | 第33-34页 |
·相变沸腾换热 | 第34页 |
·热管换热 | 第34-35页 |
·小结 | 第35-36页 |
第3章 热电制冷(制热)过程的传热分析 | 第36-48页 |
·热电制冷过程中的传热分析 | 第36-38页 |
·散热特性分析 | 第37-38页 |
·散热效率的提高 | 第38页 |
·第一类边界条件导热 | 第38-40页 |
·第三类边界条件导热 | 第40-42页 |
·数值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42-43页 |
·帕尔贴效应的数学模型及求解 | 第43-46页 |
·小结 | 第46-48页 |
第4章 热电热泵取暖器的研制及测试 | 第48-62页 |
·热电热泵取暖器的系统设计 | 第48-50页 |
·初始条件设定 | 第48页 |
·数学模型 | 第48-49页 |
·确定热电堆的工况 | 第49-50页 |
·取暖器的样机的制作 | 第50-53页 |
·电堆片的固定方法的选择 | 第50-51页 |
·减少寄生温差 | 第51页 |
·提高绝缘性能的方法 | 第51-53页 |
·热电热泵取暖器的测试 | 第53-54页 |
·测试系统的构成 | 第53页 |
·实验目的 | 第53-54页 |
·实验内容 | 第54页 |
·测试结果及其分析 | 第54-60页 |
·热电取暖器冷热端之间隔热层的最佳厚度的分析 | 第54-55页 |
·改变冷端流量的实验研究 | 第55-56页 |
·改变热端流量的实验研究 | 第56页 |
·改变电流大小和方向的实验研究 | 第56-57页 |
·改变冷端进风温度的实验研究 | 第57-58页 |
·改变热端进风温度的实验研究 | 第58-60页 |
·不同组热电堆的制热系数比较 | 第60页 |
·小结 | 第60-62页 |
第5章 热电热泵装置用于建筑节能的探讨 | 第62-71页 |
·建筑能耗及废热回收利用分析 | 第62-65页 |
·建筑能源消耗 | 第62-63页 |
·建筑物内部能量转移 | 第63页 |
·建筑废热利用分析 | 第63-64页 |
·建筑物对能源的需求 | 第64-65页 |
·利用热电热泵技术进行建筑节能、废热回收的探讨 | 第65-70页 |
·热电热泵技术的适用性 | 第65-67页 |
·新风处理用“冷”与“热”的回收 | 第67页 |
·用热电热泵回收废热用于加热生活用水 | 第67-70页 |
·小结 | 第70-71页 |
结论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