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控空气悬架模糊控制系统的开发
第一章 绪 论 | 第1-12页 |
·空气悬架发展历史和现状 | 第7-10页 |
·空气弹簧 | 第10页 |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0-12页 |
第二章 空气弹簧系统特性分析及特性试验 | 第12-24页 |
·空气弹簧及空气悬架特性 | 第12-16页 |
·空气弹簧简介 | 第12-13页 |
·空气弹簧系统特性 | 第13-16页 |
·空气弹簧的特点 | 第13-15页 |
·空气悬架对整车性能的影响 | 第15-16页 |
·空气弹簧特性试验 | 第16-23页 |
·试验方法 | 第16-17页 |
·试验结果-空气弹簧刚度与充放气时间的关系 | 第17-23页 |
·空气弹簧充气特性 | 第17-20页 |
·空气弹簧放气特性 | 第20-23页 |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三章 半主动悬架的控制策略 | 第24-33页 |
·半主动悬架控制方法的发展历程 | 第24-25页 |
·前言 | 第24页 |
·半主动悬架的产生和发展 | 第24-25页 |
·半主动悬架的类型 | 第25-28页 |
·阻尼控制半主动悬架 | 第25-26页 |
·弹簧刚度控制半主动悬架 | 第26-28页 |
·半主动悬架的控制策略 | 第28-32页 |
·反馈控制 | 第28页 |
·最优控制 | 第28-29页 |
·预测控制 | 第29-30页 |
·决策控制 | 第30页 |
·自适应控制 | 第30页 |
·控制 | 第30-31页 |
·滑模控制 | 第31页 |
·模糊控制 | 第31页 |
·神经网络控制 | 第31-32页 |
·半主动控制悬架发展前景 | 第32页 |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四章 模糊控制系统设计 | 第33-59页 |
·模糊控制理论 | 第33-38页 |
·隶属度函数 | 第33-35页 |
·分解定理 | 第33-34页 |
·扩张定理 | 第34-35页 |
·模糊关系和模糊矩阵 | 第35页 |
·模糊推理 | 第35-36页 |
·模糊判决 | 第36页 |
·模糊控制系统的稳定性 | 第36-38页 |
·1/4车辆悬架模型及参数 | 第38-39页 |
·模糊控制器的设计 | 第39-44页 |
·确定模糊控制器的输入输出变量 | 第39-40页 |
·输入输出变量的模糊化 | 第40-43页 |
·确定输入输出变量的模糊语言值 | 第40-41页 |
·确定量化因子与比例因子 | 第41-42页 |
·确定各模糊变量的隶属度函数 | 第42-43页 |
·编写模糊控制规则 | 第43-44页 |
·确定解模糊的方法 | 第44页 |
·模型仿真 | 第44-57页 |
·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第44-45页 |
·空气弹簧充、放气特性 | 第45页 |
·仿真及结果 | 第45-57页 |
·正弦激励下模型仿真 | 第45-48页 |
·随机激励下模型仿真 | 第48-49页 |
·随机路面输入模型 | 第49-50页 |
·语言变量隶属度和模糊控制规则的调整 | 第50-52页 |
·仿真结果 | 第52-57页 |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第五章 模糊控制器的改进-自调整模糊控制器的设计 | 第59-79页 |
·改进的必要性以及理论基础 | 第59-61页 |
·模糊控制器的积分环节 | 第61页 |
·参数自调整模糊控制器的设计 | 第61-70页 |
·设计原则 | 第61-62页 |
·参数自调整模糊控制器的S函数 | 第62-64页 |
·参数自调整模糊控制器的修正因子 | 第64-70页 |
·设计原则 | 第64-65页 |
·程序实现 | 第65-70页 |
·控制系统仿真 | 第70-78页 |
·正弦输入系统性能仿真 | 第70-73页 |
·随机输入系统性能仿真 | 第73-78页 |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第六章 电控空气悬架的台架试验 | 第79-87页 |
·试验台结构 | 第79-80页 |
·试验方法 | 第80-81页 |
·试验结果分析 | 第81-86页 |
·本章小结 | 第86-87页 |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 | 第87-89页 |
·论文创新点 | 第87页 |
·研究展望 | 第87-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3页 |
致 谢 | 第93-94页 |
摘 要 | 第94-97页 |
ABSTRACT | 第97-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