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标效能定量评价的研究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0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8页 |
·关于这一问题的国内外现状 | 第8-9页 |
·本文的工作概述 | 第9-10页 |
第2章 航标效能及影响因素分析 | 第10-21页 |
·航标定义及分类 | 第10-12页 |
·航标定义 | 第10页 |
·航标分类 | 第10-11页 |
·结论 | 第11-12页 |
·航标效能定义 | 第12页 |
·影响航标效能因素分析 | 第12-21页 |
·设备技术状况 | 第12-14页 |
·航标维护状况 | 第14页 |
·布标水域状况 | 第14-16页 |
·船舶交通状况 | 第16页 |
·船舶尺度 | 第16-17页 |
·水文气象条件 | 第17-21页 |
第3章 评判指标体系的建立及指标权重的获取 | 第21-33页 |
·评判指标体系确定原则 | 第21页 |
·评判指标体系的最终确立 | 第21-24页 |
·指标权重的获取 | 第24-33页 |
·层次分析法(AHP法)的概念 | 第25页 |
·运用AHP方法解决问题的步骤 | 第25-30页 |
·各个影响因素对评判总目标的权重计算 | 第30-33页 |
第4章 数学方法的理论基础 | 第33-42页 |
·模糊数学简介 | 第33-37页 |
·模糊集合 | 第33-34页 |
·模糊数学隶属函数和隶属度 | 第34-35页 |
·模糊合成算子 | 第35页 |
·模糊综合评判方法模型 | 第35-37页 |
·灰色系统分析 | 第37-42页 |
·灰色理论基础 | 第37-39页 |
·灰色关联分析的基本方法 | 第39-42页 |
第5章 航标效能的定量评价 | 第42-55页 |
·影响航标效能因素的评价标准 | 第42-46页 |
·技术先进性对航标效能的评判标准 | 第42页 |
·技术实用性对航标效能评判标准 | 第42-43页 |
·维护管理人员技术水平对航标效能评判标准 | 第43页 |
·维护管理体系对航标效能评判标准 | 第43-44页 |
·布标水域尺度对航标效能评判标准 | 第44页 |
·船舶流量对航标效能评判标准 | 第44页 |
·船舶尺度对航标效能评判标准 | 第44-45页 |
·能见度对航标效能评判标准 | 第45页 |
·风、浪、流对航标效能评判标准 | 第45-46页 |
·模糊评判模型 | 第46-51页 |
·隶属函数 | 第46页 |
·隶属函数的建立 | 第46-51页 |
·建立模糊评判模型 | 第51页 |
·灰色聚类模型 | 第51-55页 |
·数据处理 | 第51-52页 |
·计算离差矩阵 | 第52-53页 |
·灰色聚类分析原理: | 第53-54页 |
·聚类分析 | 第54-55页 |
第6章 航标效能定量评价的应用 | 第55-70页 |
·大连港概况 | 第55-57页 |
·港口位置与现状 | 第55-56页 |
·港口各水道、航道上航标的布设情况 | 第56-57页 |
·港内各航道评判指标值的确定 | 第57-58页 |
·大连港内各航道的基本状况 | 第57页 |
·大连港内各航道的评判指标值 | 第57-58页 |
·大连港各航道航标效能的模糊综合评判 | 第58-64页 |
·单因素评判矩阵的确定 | 第59-60页 |
·综合评判 | 第60-62页 |
·反模糊化 | 第62-63页 |
·大连港港内整体航标效能情况 | 第63-64页 |
·大连港各航道航标效能的灰色聚类分析 | 第64-70页 |
·灰色关联度的计算 | 第64-67页 |
·灰色聚类 | 第67-70页 |
第7章 结束语 | 第70-7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