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蛀果蛾Carposina Sasakii复合体的AFLP分析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8页 |
| ·物种分化机制 | 第9-11页 |
| ·异域物种形成 | 第9页 |
| ·邻域物种形成 | 第9页 |
| ·同域物种形成 | 第9-11页 |
| ·昆虫与寄主植物的适应 | 第11页 |
| ·AFLP技术及其优缺点 | 第11-13页 |
| ·AFLP技术的基本原理 | 第11页 |
| ·技术方法 | 第11-12页 |
| ·AFLP技术的优缺点 | 第12-13页 |
| ·AFLP技术的改进 | 第13页 |
| ·AFLP技术在分类学中的应用 | 第13-15页 |
| ·桃蛀果蛾复合体的分化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 ·生活史差异 | 第15-16页 |
| ·寄主植物差异 | 第16页 |
| ·形态分化研究 | 第16页 |
| ·寄生蜂研究 | 第16页 |
| ·分子标记研究 | 第16-17页 |
| ·系统树构建的方法 | 第17-18页 |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18-25页 |
| ·试虫的采集和保存 | 第18页 |
| ·主要试剂及仪器 | 第18-19页 |
| ·主要试剂 | 第18页 |
| ·主要仪器 | 第18-19页 |
| ·单个虫体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19页 |
| ·基因组DNA纯化 | 第19页 |
| ·模板检测 | 第19-20页 |
| ·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 | 第20页 |
| ·OD值测定 | 第20页 |
| ·基因组DNA池的构建 | 第20页 |
| ·AFLP标记分析 | 第20-24页 |
| ·内切酶选择 | 第20页 |
| ·人工接头与引物 | 第20-21页 |
| ·酶切反应 | 第21页 |
| ·连接反应 | 第21-22页 |
| ·预扩增反应 | 第22页 |
| ·选择性扩增反应 | 第22页 |
| ·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银染检测 | 第22-24页 |
| ·数据统计和分析 | 第24-25页 |
| ·反应条带观察和统计 | 第24页 |
| ·多态性分析 | 第24页 |
| ·遗传距离和聚类图 | 第24-25页 |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25-43页 |
| ·高质量桃蛀果蛾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25页 |
| ·酶切电泳检测 | 第25页 |
| ·扩增产物的电泳检测 | 第25-26页 |
| ·桃蛀果蛾复合体基因组DNA池AFLP多态性分析 | 第26-43页 |
| ·AFLP多态性分布与特性 | 第26-28页 |
| ·Dice遗传距离与UPGMA聚类及Nj聚类分析 | 第28-41页 |
| ·10对引物组合的平均遗传距离及聚类图 | 第41-43页 |
|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 第43-46页 |
| ·结论 | 第43页 |
| ·讨论 | 第43-46页 |
| ·内切酶的选择 | 第43-44页 |
| ·引物的筛选 | 第44页 |
| ·不同寄主上桃蛀果蛾亲缘关系 | 第44-46页 |
| 参考文献 | 第46-51页 |
| 附图 | 第51-57页 |
| 致谢 | 第57-58页 |
| 个人简介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