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光法师研究
绪言 | 第1-18页 |
第一章 生平考述 | 第18-72页 |
第一节 学儒辟佛的少年时代 | 第18-20页 |
第二节 出家潜修的中青年时代 | 第20-24页 |
第三节 弘法利生的晚年时代 | 第24-72页 |
一、出世弘法 | 第24-27页 |
二、刻印典籍 | 第27-61页 |
三、创建净土道场 | 第61-64页 |
四、保护教产与慈善利生 | 第64-70页 |
五、灵岩西逝 | 第70-72页 |
第二章 因果为纲 | 第72-100页 |
第一节 阐扬因果思想的历史背景及现实目的 | 第72-77页 |
一、道德沦丧与伦理重建 | 第72-74页 |
二、僧团腐朽与宗教素质教育 | 第74-77页 |
第二节 对理学破斥因果之讨论与辨析 | 第77-88页 |
一、先儒对因果的认同 | 第78-80页 |
二、理学对因果的辟驳及其原因 | 第80-84页 |
三、理学辟驳因果的危害与后果 | 第84-88页 |
第三节 对道教及民间宗教因果思想之辨讹 | 第88-100页 |
一、对道教因果思想的拣择 | 第89-91页 |
二、对民间宗教因果思想的辨讹 | 第91-94页 |
三、对扶乩与其它民间信仰的辨讹 | 第94-100页 |
第三章 伦常为本 | 第100-121页 |
第一节 儒释一贯 | 第100-108页 |
一、融摄儒学的历史背景 | 第100-101页 |
二、儒释一贯之道 | 第101-103页 |
三、“格物”之辨 | 第103-106页 |
四、孝为儒释之根本 | 第106-108页 |
第二节 居尘学道 | 第108-115页 |
一、拣择剃度出家与提倡居尘学道 | 第108-112页 |
二、敦伦尽分与闲邪存诚 | 第112-115页 |
第三节 家庭教育 | 第115-121页 |
一、伦理救国与家庭教育 | 第115-117页 |
二、因果及母教 | 第117-121页 |
第四章 净土为归 | 第121-154页 |
第一节 诸宗分界 | 第121-133页 |
一、历史背景 | 第121-122页 |
二、宗教混滥与宗教分界 | 第122-126页 |
三、禅净混融与禅净异流 | 第126-129页 |
四、密宗矫乱与密宗定位 | 第129-132页 |
五、诸宗归净 | 第132-133页 |
第二节 净土思想 | 第133-154页 |
一、历史背景及思想渊源 | 第133-137页 |
二、信愿行之阐释 | 第137-142页 |
三、拣择念佛与持名要则 | 第142-149页 |
四、念佛救苦及兼念观音 | 第149-151页 |
五、临终助念 | 第151-154页 |
结论 | 第154-160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60-165页 |
后记 | 第165-1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