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谢 | 第1-8页 |
| 缩写 | 第8-9页 |
| 摘要 | 第9-12页 |
| 引言 | 第12-13页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3-24页 |
| 1 中国板栗资源及品种资源 | 第13-14页 |
| 2 栗属植物遗传多样性 | 第14-16页 |
| 3 AFLP技术 | 第16-17页 |
| ·AFLP技术的原理和方法 | 第16页 |
| ·AFLP技术的试验程序 | 第16页 |
| ·AFLP技术的特点 | 第16-17页 |
| ·AFLP技术的不足及其相应措施 | 第17页 |
| 4 AFLP技术在果树中的应用进展 | 第17-20页 |
| ·在研究果树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及起源与进化的应用进展 | 第18页 |
| ·用于构建品种指纹图谱及品种鉴别中的应用进展 | 第18-19页 |
| ·在果树分类研究上的应用进展 | 第19页 |
| ·在构建分子遗传图谱中的应用进展 | 第19-20页 |
| ·在果树目的基因筛选、定位和克隆上的应用进展 | 第20页 |
| 5 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深入研究中国板栗植物基因组 | 第20-23页 |
| ·蛋白质标记 | 第21-22页 |
| ·RAPD技术 | 第22-23页 |
| 6 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 | 第23-24页 |
| 第二部分 试验部分 | 第24-47页 |
| 1 材料和方法 | 第24-33页 |
| ·植物材料 | 第24-26页 |
| ·试验方法 | 第26-33页 |
| ·DNA提取 | 第26-27页 |
| ·CTAB方法提取DNA | 第26页 |
| ·DNA的检测 | 第26-27页 |
| ·主要试剂及其试剂配置 | 第27页 |
| ·AFLP方法 | 第27-33页 |
| ·引物和接头 | 第27-28页 |
| ·AFLP方法 | 第28-30页 |
| ·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 第30-31页 |
| ·AFLP银染程序 | 第31页 |
| ·数据处理 | 第31-33页 |
| 2 结果分析 | 第33-42页 |
| ·板栗叶片的DNA提取 | 第33页 |
| ·AFLP反应条件的优化 | 第33-34页 |
| ·9对引物对板栗材料的扩增结果 | 第34-35页 |
| ·遗传多样性的分析 | 第35页 |
| ·聚类分析 | 第35-37页 |
| ·板栗居群遗传结构分析 | 第37-39页 |
| ·居群遗传分化程度和基因流 | 第37-38页 |
| ·居群遗传一致度和遗传距离 | 第38-39页 |
| ·空间自相关分析 | 第39-42页 |
| 3 讨论 | 第42-47页 |
| ·适合于板栗AFLP分析的高质量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42页 |
| ·酶切过程 | 第42页 |
| ·AFLP反应条件的影响 | 第42-43页 |
| ·板栗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及其保护 | 第43-44页 |
| ·板栗品种的分子鉴别 | 第44页 |
| ·空间自相关分析 | 第44-45页 |
| ·板栗的栽培中心 | 第45-47页 |
| 第三部分 中国板栗品种资源库的建立 | 第47-56页 |
| 文献综述 | 第47-50页 |
| 数据库技术在果树资源上的应用 | 第47-50页 |
| 1 方法 | 第50-52页 |
| ·建立数据库前的准备工作 | 第50页 |
| ·数据库基本结构 | 第50-51页 |
| ·设计数据库对象 | 第51-52页 |
| ·确立创立数据库所需要的表 | 第51页 |
| ·确立每个表中需要的字段 | 第51页 |
| ·确立各个表的关系 | 第51页 |
| ·输入数据并创建其他数据库对象 | 第51-52页 |
| 2 创建数据库 | 第52-55页 |
| ·创建数据库表 | 第52-53页 |
| ·创建数据库查询 | 第53页 |
| ·创建数据库窗体 | 第53-54页 |
| ·创建数据库报表 | 第54-55页 |
| 3 板栗品种数据库的设计特点 | 第55-56页 |
| 参考文献 | 第56-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