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英文摘要 | 第1-10页 |
| 文献综述 | 第10-20页 |
| 1 昆虫病原线虫共生菌的分类 | 第10-11页 |
| 2 昆虫病原线虫共生菌的型态变异 | 第11-12页 |
| 3 昆虫病原线虫共生菌的生物活性代谢物质 | 第12-16页 |
| 3.1 抑菌物质 | 第12-13页 |
| 3.2 杀虫物质 | 第13-16页 |
| 3.3 抗肿瘤物质 | 第16页 |
| 4 昆虫病原线虫共生菌杀虫物质的致病机理 | 第16-18页 |
| 4.1 共生菌的抗免疫反应 | 第16-17页 |
| 4.2 杀虫蛋白对昆虫肠道的破坏 | 第17-18页 |
| 5 昆虫病原线虫共生菌的安全性 | 第18-20页 |
| 引言 | 第20-22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22-30页 |
| 1 试验材料 | 第22-24页 |
| 1.1 供试菌株 | 第22页 |
| 1.2 供试昆虫 | 第22页 |
| 1.3 主要化学试剂 | 第22-23页 |
| 1.4 主要试验仪器 | 第23页 |
| 1.5 培养基 | 第23-24页 |
| 1.6 常用贮备液及缓冲液 | 第24页 |
| 2 试验方法 | 第24-30页 |
| 2.1 高毒力菌株的筛选 | 第24-25页 |
| 2.1.1 共生菌的培养方法 | 第24-25页 |
| 2.1.2 发酵液生物活性测定方法 | 第25页 |
| 2.1.3 统计分析方法 | 第25页 |
| 2.2 CB6菌株杀虫物质的初步确定 | 第25-26页 |
| 2.2.1 共生菌发酵上清液的处理 | 第25-26页 |
| 2.2.2 共生菌菌体细胞的处理 | 第26页 |
| 2.2.3 共生菌胞内上清液的处理 | 第26页 |
| 2.3 CB6菌株杀虫粗蛋白对棉铃虫幼虫的生物活性 | 第26-27页 |
| 2.3.1 杀虫粗蛋白的提取 | 第26页 |
| 2.3.2 杀虫粗蛋白对棉铃虫幼虫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26-27页 |
| 2.3.3 杀虫粗蛋白对棉铃虫幼虫取食的影响 | 第27页 |
| 2.4 CB6菌株杀虫蛋白的分离纯化 | 第27-29页 |
| 2.4.1 (NH_4)_2SO_4分段盐析 | 第27页 |
| 2.4.2 离子交换柱层析 | 第27-28页 |
| 2.4.3 凝胶过滤层析 | 第28页 |
| 2.4.4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 | 第28-29页 |
| 2.5 共生菌杀虫蛋白的部分性质 | 第29-30页 |
| 2.5.1 杀虫蛋白的热稳定性 | 第29页 |
| 2.5.2 杀虫蛋白对酸碱的稳定性 | 第29页 |
| 2.5.3 杀虫蛋白对酶的稳定性 | 第29页 |
| 2.5.4 杀虫蛋白的紫外吸收光谱 | 第29-30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0-43页 |
| 1 高毒力菌株的筛选 | 第30-31页 |
| 2 CB6菌株杀虫物质的初步确定 | 第31-33页 |
| 2.1 共生菌发酵液上清液的活性 | 第31页 |
| 2.2 共生菌菌体细胞的活性 | 第31-32页 |
| 2.3 共生菌胞内成分的活性 | 第32-33页 |
| 3 CB6菌株杀虫粗蛋白对棉铃虫幼虫的生物活性 | 第33-36页 |
| 3.1 杀虫粗蛋白对棉铃虫幼虫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33-35页 |
| 3.2 杀虫粗蛋白对棉铃虫幼虫取食的影响 | 第35-36页 |
| 4 杀虫蛋白的分离纯化 | 第36-40页 |
| 4.1 (NH_4)_2SO_4分段盐析 | 第36-37页 |
| 4.2 离子交换层析 | 第37-38页 |
| 4.3 凝胶过滤层析 | 第38-40页 |
| 4.4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 | 第40页 |
| 5 杀虫蛋白部分性质的测定 | 第40-43页 |
| 5.1 杀虫蛋白的热稳定性 | 第40-41页 |
| 5.2 杀虫蛋白对酸碱的稳定性 | 第41-42页 |
| 5.3 杀虫蛋白对蛋白酶的稳定性 | 第42页 |
| 5.4 杀虫蛋白的紫外吸收光谱 | 第42-43页 |
| 讨论 | 第43-47页 |
| 1 昆虫病原线虫共生菌的培养方法 | 第43页 |
| 2 昆虫病原线虫共生菌具有杀虫活性的代谢物 | 第43-44页 |
| 3 昆虫病原线虫共生菌杀虫效果的评价方法 | 第44-45页 |
| 4 蛋白质分离纯化及纯度鉴定方法 | 第45-47页 |
| 结论 | 第47-48页 |
| 参考文献 | 第48-54页 |
| 论文缩略词表 | 第54-55页 |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