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用地分等土地经济系数计算方法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1 农用地分等的源与流 | 第6-10页 |
·人类早期的农用地分等 | 第6-7页 |
·现代农用地分等体系的诞生 | 第7-8页 |
·当代农用地分等的新走向 | 第8-9页 |
·我国农用地分等发展沿革 | 第9-10页 |
2 我国当前农用地分等的思想体系 | 第10-18页 |
·农用地等别划分的目的 | 第10-12页 |
·服务于农用地估价 | 第10页 |
·服务于土地税收 | 第10-11页 |
·服务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 第11-12页 |
·农用地分等体系及原则 | 第12-13页 |
·农用地分等与定级 | 第12页 |
·农用地分等的原则 | 第12-13页 |
·农用地分等的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农用地分等的计算方法 | 第15-17页 |
·土地生产潜力的概念 | 第15页 |
·作物的光温生产潜力 | 第15页 |
·作物光温水生产潜力 | 第15-16页 |
·作物的土地生产潜力,即光温水土生产潜力 | 第16-17页 |
·农用地分等方法 | 第17-18页 |
3 土地经济系数的意义 | 第18-21页 |
·有利于农用土地管理方式的转变 | 第18页 |
·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 第18-19页 |
·完善农业税收 | 第19页 |
·有助于建立农用地核算制度 | 第19-20页 |
·有利于实现耕地“占补”的效益平衡 | 第20页 |
·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土地市场体制 | 第20页 |
·进一步完善农用地分等的理论基础与方法体系 | 第20-21页 |
4 土地经济系数的地位与设立目标 | 第21-26页 |
·土地经济系数定义 | 第21页 |
·经济系数地位与作用 | 第21-22页 |
·土地经济系数与利用系数的关系 | 第22-23页 |
·土地经济系数的设立目标 | 第23-24页 |
·经济系数计算原则 | 第24-26页 |
5 经济系数计算方法探讨 | 第26-40页 |
·现行经济系数计算方法比较 | 第26-28页 |
·规程法 | 第26-27页 |
·限定加权修正法 | 第27-28页 |
·限定加权修正法 | 第28页 |
·计算方法探讨 | 第28-31页 |
·农业生产成本研究 | 第28-29页 |
·A值区域范围 | 第29-31页 |
·数学模型的构建 | 第31-33页 |
·结果检验 | 第33-40页 |
·模拟数据检验 | 第33-35页 |
·实际数据检验 | 第35页 |
·经济系数二级区验证 | 第35-38页 |
·经济系数结果分析 | 第38-40页 |
6 结论 | 第40-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