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水患威胁矿井安全开采技术及工程对策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6页 |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1-15页 |
·突水理论与突水机理研究 | 第11-13页 |
·地质构造诱发矿井突水研究 | 第13-14页 |
·矿井突水风险性分析 | 第14-15页 |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第2章 工程背景及水文地质条件分析 | 第16-26页 |
·工程背景 | 第16-17页 |
·交通位置 | 第16页 |
·地形地貌 | 第16-17页 |
·气候条件 | 第17页 |
·排水条件 | 第17页 |
·井田地层与构造特征 | 第17-19页 |
·地层岩性 | 第17页 |
·含煤地层 | 第17-18页 |
·地质构造 | 第18-19页 |
·井田水文地质特征及三采区水文地质条件分析 | 第19-23页 |
·井田水文地质特征 | 第19-20页 |
·三采区主要含水层划分 | 第20-22页 |
·隔水层及含水层间的水力联系 | 第22页 |
·三采区断层导水性分析 | 第22-23页 |
·矿床水文地质类型及三采区充水因素分析 | 第23-24页 |
·矿床水文地质类型确定 | 第23页 |
·三采区充水因素及威胁程度分析 | 第23-24页 |
·三采区涌水量预测分析 | 第24-25页 |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3章 三采区主要含水层三维可视化技术及应用 | 第26-36页 |
·煤矿空间数据三维可视化意义 | 第26页 |
·澳大利亚 SURPAC 软件简介 | 第26-27页 |
·主要功能模块 | 第26-27页 |
·软件主要特点 | 第27页 |
·三采区三维可视化模型实现过程 | 第27-32页 |
·主要层位划分 | 第27页 |
·建立地质数据库 | 第27-29页 |
·三采区钻孔三维空间显示 | 第29页 |
·各地质层顶底面 | 第29-31页 |
·构建各层位实体模型 | 第31-32页 |
·三采区主要含水层三维可视化工程应用 | 第32-35页 |
·5 煤层与临近含水层空间位置关系 | 第32-33页 |
·1 煤层与临近含水层空间位置关系 | 第33-35页 |
·主要含水层的流场面积与体积 | 第35页 |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4章 三采区回采顺序对比分析 | 第36-50页 |
·FLAC3D流固耦合计算原理简介 | 第36-38页 |
·构建三维计算模型 | 第38-42页 |
·建模思路 | 第38-39页 |
·MIDAS/GTS 建模过程 | 第39-40页 |
·三维模型网格划分 | 第40-41页 |
·MIDAS 到 FLAC3D数据转换 | 第41-42页 |
·模拟分析方案 | 第42-44页 |
·边界条件和计算参数 | 第42页 |
·回采顺序方案 | 第42-44页 |
·三采区工作面回采顺序对化分析 | 第44-48页 |
·5 煤层工作面回采顺序对比分析 | 第44-47页 |
·1 煤层工作面回采顺序对比分析 | 第47-48页 |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第5章 受断层和承压水影响下巷道掘进突水特征分析 | 第50-62页 |
·工程地质模型 | 第50-51页 |
·数值计算模型 | 第51-52页 |
·计算条件及突水判据 | 第52页 |
·模拟分析方案 | 第52-53页 |
·计算结果分析 | 第53-61页 |
·不同水压突水特征分析 | 第53-57页 |
·不同隔水厚度突水特征分析 | 第57-59页 |
·不同断层断距突水特征分析 | 第59-61页 |
·不同断层倾角突水特征分析 | 第61页 |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6章 单侯矿突水风险性分析及工程对策 | 第62-72页 |
·单侯矿历史突水情况分析 | 第62-66页 |
·东翼轨道巷突水分析 | 第62-63页 |
·西翼 6 煤集中回风探巷突水分析 | 第63-64页 |
·单侯矿突水情况综合分析 | 第64-66页 |
·层次分析方法(AHP) | 第66页 |
·单侯矿采掘施工突水风险性分析 | 第66-70页 |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 第66-67页 |
·构建成对比较矩阵求取权向量 | 第67-68页 |
·突水灾害风险综合评估量化指标体系确定 | 第68-69页 |
·综合评价指数的建立 | 第69页 |
·综合评价结果及分析 | 第69-70页 |
·矿井突水防治对策及建议措施 | 第70-71页 |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结论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78-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
作者简介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