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郁饮子治疗抑郁症的动物行为学、形态学研究及临床观察
引言 | 第1-15页 |
实验研究 | 第15-24页 |
一.实验材料 | 第15-16页 |
(一) 实验药物 | 第15页 |
(二) 实验仪器 | 第15页 |
(三) 实验动物 | 第15-16页 |
二.实验方法 | 第16-17页 |
(一) 小鼠眼睑下垂、木僵状态实验 | 第16页 |
(二) 小鼠自主活动实验 | 第16页 |
(三) 对小鼠短期存活率的影响实验 | 第16页 |
(四) 大鼠行为学影响实验 | 第16-17页 |
(五) 大鼠条件回避实验 | 第17页 |
(六) 急性毒性实验 | 第17页 |
(七) 统计学处理 | 第17页 |
三.实验结果 | 第17-24页 |
(一) 对小鼠眼睑下垂、木僵状态的影响 | 第18页 |
(二) 对小鼠自主活动的影响 | 第18页 |
(三) 对小鼠短期存活率的影响 | 第18-19页 |
(四) 对大鼠行为学影响 | 第19-21页 |
(五) 对大鼠条件回避实验影响 | 第21-22页 |
(六) 急性毒性实验 | 第22-23页 |
(七) 实验结论 | 第23-24页 |
临床观察 | 第24-34页 |
一.临床资料 | 第24-29页 |
(一) 诊断标准 | 第24-25页 |
(二) 纳入标准 | 第25页 |
(三) 排除标准 | 第25页 |
(四) 一般资料 | 第25-29页 |
二.治疗方法 | 第29-30页 |
(一) 分组方法 | 第29页 |
(二) 治疗措施 | 第29页 |
(三) 观察方法 | 第29页 |
(四) 观察指标 | 第29-30页 |
(五) 疗效评定 | 第30页 |
(六) 统计学处理 | 第30页 |
三.治疗结果 | 第30-34页 |
(一) 临床总疗效 | 第30-31页 |
(二) 对中医症候的影响 | 第31页 |
(三) 对HAMD、SDS评分的影响 | 第31页 |
(四) 对抑郁症主要症状的影响 | 第31-32页 |
(五) 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 第32页 |
(六) 安全性观察 | 第32页 |
(七) 临床观察结论 | 第32-34页 |
讨论 | 第34-56页 |
一.现代医学对抑郁症的认识 | 第34-41页 |
(一) 病因 | 第34-35页 |
(二) 病理 | 第35-37页 |
(三) 动物模型研究 | 第37-38页 |
(四) 诊断 | 第38页 |
(五) 治疗 | 第38-41页 |
二.祖国医学对抑郁症的认识 | 第41-48页 |
(一) 命名及历史沿革 | 第41-42页 |
(二) 病因病机 | 第42-43页 |
(三) 治法方药 | 第43-44页 |
(四) 中医治疗抑郁症的现状 | 第44-48页 |
三.解郁饮子组方原则 | 第48-52页 |
(一) 组方来源 | 第48-49页 |
(二) 方药组成 | 第49页 |
(三) 组方原则 | 第49页 |
(四) 方义剖析 | 第49-51页 |
(五) 现代药理研究 | 第51-52页 |
四.实验效应分析及临床疗效机理探讨 | 第52-56页 |
(一) 与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关系 | 第52-54页 |
(二) 与血液流变学的关系 | 第54页 |
(三) 其他 | 第54-56页 |
结语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4页 |
附录 | 第64-74页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