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英文摘要 | 第4-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1页 |
1.1 电力电子技术简介 | 第7页 |
1.2 SPIC研究现状与发展 | 第7-9页 |
1.3 电子镇流器的发展 | 第9-10页 |
1.4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 第10-11页 |
第二章 电子镇流器的输出LCR回路分析和设计 | 第11-21页 |
2.1 电子镇流器概述 | 第11-12页 |
2.2 变频电子镇流器的设计思想 | 第12-14页 |
2.3 频率点及输出回路参数的设定 | 第14-16页 |
2.4 软启动式电子镇流器的工作原理 | 第16-17页 |
2.4.1 电子镇流器的电气技术参数 | 第16页 |
2.4.2 电路总体结构分析 | 第16-17页 |
2.5 荧光灯镇流器LCR回路动态响应分析 | 第17-21页 |
第三章 电子镇流器SPIC中的自保护及异常状态保护的实现 | 第21-37页 |
3.1 保护电路工作原理 | 第21-22页 |
3.2 保护电路中子电路的分析与设计 | 第22-28页 |
3.2.1 双极能隙基准源 | 第22-26页 |
3.2.1.1 电路结构 | 第22-23页 |
3.2.1.2 工作原理 | 第23-26页 |
3.2.2 PMOS比较器 | 第26-27页 |
3.2.3 RS触发器 | 第27-28页 |
3.2.4 施密特触发器 | 第28页 |
3.3 各种保护电路及异常状态保护电路的实现 | 第28-35页 |
3.3.1 过流保护 | 第28-30页 |
3.3.1.1 过流原因 | 第28页 |
3.3.1.2 保护原因 | 第28页 |
3.3.1.3 电路图 | 第28-29页 |
3.3.1.4 工作原理 | 第29页 |
3.3.1.5 模拟结果 | 第29-30页 |
3.3.2 欠压保护 | 第30-32页 |
3.3.2.1 欠压原因 | 第30页 |
3.3.2.2 保护原因 | 第30-31页 |
3.3.2.3 电路图 | 第31页 |
3.3.2.4 工作原理 | 第31-32页 |
3.3.2.5 模拟结果 | 第32页 |
3.3.3 过温保护 | 第32-35页 |
3.3.3.1 过温原因 | 第32页 |
3.3.3.2 保护原因 | 第32页 |
3.3.3.3 电路图 | 第32-33页 |
3.3.3.4 工作原理 | 第33页 |
3.3.3.4 模拟结果 | 第33-35页 |
3.4 关于“镇流器处于异常状态1小时后仍能正常工作”的分析 | 第35-36页 |
3.4.1 灯开路 | 第35页 |
3.4.2 灯不启动 | 第35页 |
3.4.3 耐电源中瞬时过电压性能 | 第35-36页 |
3.4.4 关于300伏直流电源的过压和欠压保护的必要性 | 第36页 |
3.4.4.1 过压(以340伏时为例) | 第36页 |
3.4.4.2 欠压(以260伏为例) | 第36页 |
3.5 本章小节 | 第36-37页 |
第四章 低压电源的设计 | 第37-43页 |
4.1 IR公司的12伏低压电源的设计 | 第37-38页 |
4.2 6伏低压电源的设计 | 第38-40页 |
4.3 改进后的低压电源 | 第40-42页 |
4.4 本章小节 | 第42-43页 |
第五章 振荡电路实现方法的研究 | 第43-51页 |
5.1 举例分析振荡电路的实现 | 第43-45页 |
5.2 振荡电路的改进 | 第45-49页 |
5.2.1 电路的理论分析与实现 | 第45-47页 |
5.2.2 该电路在电子镇流器中的应用 | 第47-49页 |
5.3 振荡电路的再改进 | 第49-50页 |
5.4 本章小节 | 第50-51页 |
第六章 版图设计验证与测试结果分析 | 第51-60页 |
6.1 版图设计规则的制定 | 第51-52页 |
6.1.1 版图设计步骤及主要考虑的问题 | 第51-52页 |
6.2 栅输入保护的设计 | 第52-53页 |
6.3 版图验证 | 第53页 |
6.4 测试结果分析 | 第53-60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附录 | 第66-69页 |
附录1 MATLAB模拟结果 | 第66-69页 |
附录2 CADENCE器件模型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