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硅酸盐工业论文--水泥工业论文

SLC和ILC改进型预分解窑系统的研究及开发

第一章 绪论第1-22页
 §1.1 新型干法生产技术及其发展第13-17页
 §1.2 SLC-S预分解系统的设备特点第17-20页
  1.2.1 史密斯型分解炉的发展简介第17-19页
  1.2.2 旋风预热器及其组合第19页
  1.2.3 分解炉的主要特点第19-20页
 §1.3 研究目标和试验内容第20-22页
  1.3.1 研究工作的目标第20页
  1.3.2 试验项目与计算内容第20-22页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第22-30页
 §2.1 原料、燃料及生料特性研究的内容与方法第22-26页
  2.1.1 化学分析第22-23页
  2.1.2 煤粉的工业分析第23页
  2.1.3 粉状物料的粒度分析第23页
  2.1.4 易磨性试验第23页
  2.1.5 综合热分析第23页
  2.1.6 分散态和悬浮态反应动力学试验第23-25页
  2.1.7 易烧性试验第25-26页
  2.1.8 X射线分析第26页
  2.1.9 岩相分析第26页
  2.1.10 碱含量及一次挥发度测定第26页
 §2.2 冷态模型试验研究的内容与方法第26-30页
  2.2.1 设备功能分析及冷态模型试验的研究内容第26-28页
  2.2.2 主要测试方法第28-30页
第三章 原料、燃料及生料特性的研究结果与分析第30-70页
 §3.1 原料及生料特性的试验研究第30-57页
  3.1.1 试样外观描述第30页
  3.1.2 原料及生料化学组成第30-31页
  3.1.3 生料粒度组成第31-32页
  3.1.4 生料易磨性能第32-35页
  3.1.5 原料及生料的分解性能研究第35-46页
  3.1.6 水泥生料的易烧性能第46-47页
  3.1.7 熟料X射线分析第47-48页
  3.1.8 原料及熟料岩相分析第48-55页
  3.1.9 生料碱含量及一次挥发度测定第55-56页
  3.1.10 华新原料及生料特性试验研究的综合分析第56-57页
 §3.2 煤粉燃烧特性的研究第57-70页
  3.2.1 研究方法第57页
  3.2.2 试验样品的选择和处理第57-58页
  3.2.3 试验结果与分析第58-70页
第四章 预分解系统冷模试验结果与分析第70-104页
 §4.1 冷态试验模型及其试验流程第70-72页
 §4.2 旋风预热器冷态模型试验研究第72-92页
  4.2.1 各级预热器的气固两相运动规律研究第72-83页
  4.2.2 史密斯型旋风预热器的性能指标研究第83-91页
  4.2.3 华新旋风预热器的分析评述第91-92页
 §4.3 SLC-S分解炉冷模试验研究结果及分析第92-103页
  4.3.1 分解炉的气体三维流场第92-94页
  4.3.2 分解炉阻力特性的研究第94-97页
  4.3.3 分解炉物料停留时间分布第97-102页
  4.3.4 分解炉物料运动规律的观察第102-103页
  4.3.5 分解炉工作特性的分析与讨论第103页
 §4.4 实测结论第103-104页
第五章 分解炉中煤的燃烧特点研究第104-120页
 §5.1 分解炉中化学反应及传热的基本方程第104-108页
  5.1.1 煤的燃烧反应动力学方程第105-106页
  5.1.2 传热方程第106-107页
  5.1.3 CaCO_3热分解动力学方程第107-108页
 §5.2 分解炉中煤的着火特点第108-112页
  5.2.1 分解炉中煤的着火第108-110页
  5.2.2 着火的影响因素第110-112页
 §5.3 分解炉中煤的燃烧过程的机制第112-114页
 §5.4 CACO_3分解对煤燃烧的影响第114-117页
 §5.5 分解炉中煤的燃尽时间第117-120页
第六章 窑尾系统参数综合反求研究第120-141页
 §6.1 反求研究方法概述第120-122页
  6.1.1 子系统划分第120页
  6.1.2 假设条件第120页
  6.1.3 各参数的计算与选取第120页
  6.1.4 模型建立第120-121页
  6.1.5 编制计算机程序第121-122页
 §6.2 分解系统设备及性能参数第122-124页
  6.2.1 华新四号窑预分解系统设备概况第122-123页
  6.2.2 冷模测定研究得到的预热器主要性能参数第123页
  6.2.3 原燃料分析数据第123-124页
 §6.3 主要反求计算结果第124-130页
  6.3.1 计算基准及基本数据(主要根据热工检测数据)第124页
  6.3.2 主要反求计算结果第124-130页
 §6.4 华新SLC预分解系统反求计算结果分析第130-141页
  6.4.1 各级预热器的温度分布分析第130-131页
  6.4.2 分解系统各部位的风速及设备规格第131-134页
  6.4.3 SLC-S分解炉第134-136页
  6.4.4 窑尾各子系统的换热效率及回转窑规格的合理性第136-138页
  6.4.5 各级旋风筒工况阻力损失反求计算第138-141页
第七章 综合分析与讨论第141-159页
 §7.1 华新四号窑的旋风预热器第141-144页
  7.1.1 旋风预热器的阻力特性第141-143页
  7.1.2 旋风预热器的分离效率第143-144页
 §7.2 SLC-S分解炉第144-146页
 §7.3 华新原料及生料特性试验研究的综合分析第146-149页
  7.3.1 生产所用的原料第146-147页
  7.3.2 生产所用的生料第147-149页
 §7.4 华新所用煤粉及其与分解炉的适应性第149页
 §7.5 华新四号窑用无烟煤的可行性分析第149-152页
 §7.6 华新四号窑生产特种水泥熟料的试验研究第152-155页
  7.6.1 新型干法窑生产状况分析第152页
  7.6.2 生产工艺方案及参数选择第152-154页
  7.6.3 中热水泥熟料性能分析第154-155页
  7.6.4 小结第155页
 §7.7 评价第155-157页
  7.7.1 江砂不是理想的原料第155页
  7.7.2 生料易磨性差第155-156页
  7.7.3 生料易分解第156页
  7.7.4 预热器的特点第156页
  7.7.5 生产所用的原煤质量第156页
  7.7.6 SLC-S分解炉的优缺点第156-157页
  7.7.7 该系统有提高产量的空间第157页
 §7.8 建议第157-159页
  7.8.1 调整配方第157页
  7.8.2 利用好分料装置第157页
  7.8.3 对分解炉结构改造的好处第157-158页
  7.8.4 注重发挥三风道喷煤管的作用第158页
  7.8.5 控制好生料细度第158页
  7.8.6 煤粉细度的控制第158-159页
第八章 华新预分解窑系统第159-210页
 §8.1 华新预分解窑生产线建设条件要求第159-175页
  8. 1.1 原、燃、材料概况第159-163页
  8.1.2 配料设计第163-165页
  8. 1.3 配料设计特点及相关建议第165页
  8.1.4 关于原、燃料的预均化第165-167页
  8.1.5 原料配料方案及物料平衡表第167-168页
  8.1.6 生产规模及产品品种第168页
  8.1.7 全厂工艺主机设备第168-170页
  8.1.8 全厂各种物料的储量与储期第170-171页
  8.1.9 主要工艺流程简述第171-174页
  8.1.10 技术经济初步分析第174-175页
  8.1.11 小结第175页
 §8.2 3000T/D混合型预分解窑生产线工艺配置第175-190页
  8.2.1 石灰石破碎第176页
  8.2.2 石灰石预均化堆场第176-177页
  8.2.3 原料磨第177-178页
  8.2.4 生料均化库第178-179页
  8.2.5 生料入窑计量设备第179-180页
  8.2.6 高温风机第180页
  8.2.7 烧成系统第180-186页
  8.2.8 熟料链斗输送机第186页
  8.2.9 煤粉辊式磨第186-187页
  8.2.10 粉煤灰配料工艺第187页
  8.2.11 熟料储存第187-188页
  8.2.12 水泥粉磨第188页
  8.2.13 水泥筒式辊碾磨(HXL磨)丌发建议第188-190页
 §8.3 6000T/D混合型预分解窑生产线工艺配置第190-210页
  8.3.1 石灰石破碎第190-191页
  8.3.2 石灰石预均化第191-192页
  8.3.3 砂岩破碎第192-193页
  8.3.4 生料制备系统第193-194页
  8.3.5 尘料均化第194-195页
  8.3.6 烧成系统第195-204页
  8.3.7 熟料输送及储存第204页
  8.3.8 原煤预均化第204页
  8.3.9 煤粉制备第204-205页
  8.3.10 水泥粉磨第205-210页
参考文献第210-215页
致谢第215-216页
读博期间发表论文情况第216页

论文共21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胆红素对抗内毒素诱导致大鼠急性肺损伤的实验研究
下一篇:脊柱腰段断层解剖及CT、MR影像对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