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池沸腾和流动沸腾装置中处理表面上硫酸钙结垢过程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9页 |
英文摘要 | 第9-10页 |
1 前言 | 第10-12页 |
2 文献评述 | 第12-37页 |
·概述 | 第12页 |
·电解质溶液的沸腾传热 | 第12页 |
·沸腾期间污垢的形成 | 第12-13页 |
·污垢的分类 | 第13-15页 |
·污垢引起的损失 | 第15页 |
·影响结晶垢的主要因素 | 第15-17页 |
·圬垢的测试方法 | 第17-18页 |
·结垢诱导期 | 第18页 |
·污垢阻力和污垢曲线 | 第18-21页 |
·池式沸腾 | 第21-32页 |
·概述 | 第21-23页 |
·气泡核 | 第23-25页 |
·气泡增长 | 第25-26页 |
·核状沸腾期间的传热 | 第26-29页 |
·水沸腾时的污垢 | 第29-31页 |
·强化沸腾 | 第31-32页 |
·流动沸腾 | 第32-35页 |
·小结 | 第35-37页 |
3 表面处理技术和表面状况的表征 | 第37-57页 |
·概述 | 第37页 |
·离子注入 | 第37-46页 |
·离子注入发展过程 | 第37-38页 |
·离子注入的特点 | 第38页 |
·离子注入的物理过程 | 第38-41页 |
·离子范围分布 | 第41-42页 |
·离子注入降低表面能 | 第42-43页 |
·Van de Graaff 离子注入装置 | 第43-46页 |
·真空溅射 | 第46-50页 |
·溅射现象 | 第46-47页 |
·溅射两种理论归纳 | 第47页 |
·溅射方法 | 第47-48页 |
·磁控溅射 | 第48-50页 |
·表面的表征 | 第50-56页 |
·接触角测量 | 第50-53页 |
·表面能计算 | 第53-55页 |
·表面粗糙度测量 | 第55-56页 |
·小结 | 第56-57页 |
4 池式沸腾污垢的实验研究及理论分析 | 第57-74页 |
·引言 | 第57页 |
·实验装置与研究方法 | 第57-59页 |
·池式沸腾装置 | 第57-58页 |
·数据采集系统 | 第58-59页 |
·试验运行 | 第59-61页 |
·溶液制备 | 第59-60页 |
·溶液浓度的测定 | 第60页 |
·试验运行准备 | 第60-61页 |
·实验结果和理论分析 | 第61-67页 |
·离子注入的加热器表面 | 第61-62页 |
·磁控溅射加热器表面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62-65页 |
·硫酸钙浓度的影响 | 第65-66页 |
·热通量对传热系数的影响 | 第66-67页 |
·污垢曲线特征 | 第67-72页 |
·小结 | 第72-74页 |
5 流动沸腾污垢实验研究与理论分析 | 第74-88页 |
·引言 | 第74页 |
·实验装置、流程及实验程序 | 第74-75页 |
·实验装置 | 第74-75页 |
·实验的主要程序 | 第75页 |
·实验溶液 | 第75页 |
·实验结果和分析 | 第75-87页 |
·加热器表面状况的影响 | 第75-81页 |
·流动速度对污垢的影响 | 第81-84页 |
·热通量的影响 | 第84-87页 |
·小结 | 第87-88页 |
6 污垢层显微结构分析 | 第88-92页 |
·概述 | 第88页 |
·加热器表面上污垢层分析 | 第88-89页 |
·污垢层的显微结构分析 | 第89-91页 |
·小结 | 第91-92页 |
7 污垢模型分析与建立 | 第92-111页 |
·污垢模型分析 | 第92-99页 |
·污垢模型的建立 | 第99-108页 |
·污垢模型的检验 | 第108-109页 |
·未处理表面上稳定结垢速率的理论预测 | 第109-110页 |
·处理表面上稳定传热系数的理论预测 | 第110-111页 |
8 结论 | 第111-113页 |
致谢 | 第113-114页 |
符号说明 | 第114-122页 |
参考文献 | 第122-133页 |
博士生在读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第13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