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总体规划论文

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居住空间形态演进与发展--以大连市为例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3页
第1章 绪论第13-21页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3-14页
     ·研究背景第13页
     ·研究意义第13-14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4-18页
     ·国外研究概况第14-16页
     ·国内研究概况第16-18页
   ·论文研究的基本理论和研究特色第18页
     ·研究的基本理论第18页
     ·研究特色和创新之处第18页
   ·论文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框架第18-19页
   ·研究方法第19-21页
     ·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第19-20页
     ·宏观研究和微观分析相结合第20页
     ·利用GIS 空间分析手段处理数据第20页
     ·实地调研和查阅资料相结合第20-21页
第2章 快速城市化的基本概念和一般理论第21-31页
   ·城市化的内涵及发展阶段第21-27页
     ·城市化的内涵第21-22页
     ·城市化的特征第22-23页
     ·城市化的发展阶段第23-25页
     ·世界城市化模式第25-26页
     ·我国城市化轨迹与特征第26-27页
   ·快速城市化的基本概念第27-29页
     ·城市化的类型第27-28页
     ·快速城市化的内涵第28-29页
   ·快速城市化的主要特征第29页
     ·政府占主导和支配地位第29页
     ·城市地域空间急剧扩展第29页
     ·居住分异日益明显第29页
   ·快速城市化的社会影响第29-31页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第29-30页
     ·生态环境的破坏第30页
     ·剩余劳动力增长与城镇容量之间矛盾突出第30页
     ·社会分化现象显现第30-31页
第3章 城市居住空间分异概述第31-45页
   ·城市空间扩展及城市空间分异第31-35页
     ·城市空间扩展模式第31-33页
     ·城市空间发展类型第33-34页
     ·城市空间分异第34-35页
   ·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第35-37页
     ·城市居住空间第35页
     ·城市居住空间分异概念第35页
     ·国外城市居住空间分异概况第35-36页
     ·我国城市居住空间分异概况第36-37页
   ·城市居住空间分异影响因素及类型第37-41页
     ·影响因素第37-39页
     ·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类型第39-41页
   ·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特征及社会影响第41-42页
     ·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特征第41页
     ·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社会影响第41-42页
   ·国外居住空间分异研究理论和方法第42-45页
     ·生态分析的研究第42页
     ·新城市经济学的研究第42-43页
     ·行为主义的研究第43页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第43-44页
     ·人文主义的研究第44-45页
第4章 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动力机制及理论分析第45-56页
   ·城市居住空间分异外部条件分析第45-47页
     ·自然条件第45页
     ·经济条件第45-46页
     ·社会条件第46-47页
   ·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内在动力机制第47-52页
     ·控制机制——政策和城市发展规划第48-49页
     ·导向机制——城市地租与居住区位第49页
     ·协调机制——居住空间的自组织第49-50页
     ·选择机制——人居环境和生态需求第50页
     ·推动机制——城市交通的发展第50-51页
     ·行为机制——家庭的居住迁移第51-52页
   ·城市居住空间分异动力机制的空间作用过程第52-53页
     ·市场竞争与政府调控的混合作用第52页
     ·居住空间的渗透演替过程第52页
     ·家庭生活周期的作用过程第52-53页
   ·城市居住空间分异机制的理论分析第53-56页
     ·消费者均衡理论第53-54页
     ·地租衰减曲线第54-55页
     ·级差地租理论第55-56页
第5章 城市居住空间形态的发展历程第56-67页
   ·国外城市居住空间形态发展历程第56-64页
     ·前工业化时期第56-58页
     ·工业革命到二战结束第58-61页
     ·二战后到20 世纪80 年代第61-62页
     ·20 世纪80 年代以来第62-64页
   ·我国城市居住空间形态发展历程第64-67页
     ·古代居住空间第64-65页
     ·近代城市居住空间第65页
     ·现代城市居住空间第65-67页
第6章 大连城市居住空间形态演进第67-80页
   ·大连城市空间形态演进背景分析第67-70页
     ·大连快速城市化进程第67-68页
     ·大连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化第68-69页
     ·大连城市空间结构动态变化第69-70页
   ·大连城市居住空间的历史演变第70-74页
     ·沙俄租借时期第70-71页
     ·日本殖民统治时期第71-72页
     ·建国后至上世纪末第72-74页
     ·进入21 世纪以来第74页
   ·大连市房地产市场发展现状第74-78页
     ·住宅发展概况第74-75页
     ·住宅建设状况第75-76页
     ·住宅销售状况第76-78页
   ·大连城市居住空间发展态势第78-80页
     ·城市居住空间分异日益突出第78页
     ·城市居住空间向西向北扩展第78-80页
第7章 大连市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现状第80-96页
   ·数据来源第80-82页
     ·抽样方法第80-81页
     ·样本规模第81页
     ·调查回答率第81-82页
   ·大连城市居住空间分异格局第82-90页
     ·不同面积商品住宅的空间分异格局第82-84页
     ·不同价格商品住宅的空间分异格局第84-90页
   ·大连城市居住空间分异模型第90-91页
     ·四大圈层第90页
     ·四大扇区和两个次中心第90-91页
   ·大连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特征第91-93页
     ·各阶层迁移活动增加第91-92页
     ·城区西部逐渐成为主要居住区第92页
     ·城区北部的居住空间向多核心方向发展第92页
     ·贫富混居现象日益减少第92-93页
     ·郊区居住空间贫富差异明显第93页
   ·大连城市居住空间分异机制第93-96页
     ·城市发展历程第93页
     ·自然地理环境第93页
     ·居民收入差异第93-94页
     ·居住需求多样化第94页
     ·城市住房供给多样化第94-95页
     ·城市规划和旧城区改造第95-96页
第8章 大连市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评价研究第96-104页
   ·大连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定量分析第96-102页
     ·资料来源第96-98页
     ·居住空间分异指数第98-100页
     ·居住空间分异度第100-102页
   ·大连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负社会性第102-104页
     ·居住隔离明显第102页
     ·阶层矛盾突出第102-103页
     ·空间剥夺加剧第103-104页
第9章 城市文化对居住空间分异的响应第104-112页
   ·城市文化体系第104-105页
     ·理念文化第104页
     ·行为文化第104-105页
     ·商业文化第105页
     ·人文景观文化第105页
     ·自然景观文化第105页
   ·影响城市文化发展的因素第105-107页
     ·地理因素第105-106页
     ·人口因素第106页
     ·政治因素第106页
     ·经济因素第106页
     ·时间因素第106-107页
   ·大连城市文化的空间分异第107-109页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第107页
     ·数据选取第107页
     ·数据标准化第107-108页
     ·网络数据样本集第108页
     ·BP 神经网络结构设计第108页
     ·结果分析第108-109页
   ·农转城人员的城市文化偏好分析第109-112页
第10章 大连市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对策研究第112-124页
   ·大连市房地产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第112-115页
     ·商品住宅供需结构失衡第112-113页
     ·住房供求区位结构失衡第113-114页
     ·房价收入比过高第114页
     ·住宅商品房投资结构比例过高第114-115页
   ·国外主要发达国家及香港地区住房政策比较第115-117页
     ·美国的住房政策第115页
     ·瑞典的住房政策第115-116页
     ·新加坡的住房制度第116-117页
     ·香港地区住房政策第117页
   ·国外对居住空间分异的不同观点第117-118页
     ·同质开发第117-118页
     ·异质开发第118页
   ·大连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对策研究第118-124页
     ·加强城市用地规划和管理第118-119页
     ·加强房地产市场的管理和控制第119-120页
     ·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第120-121页
     ·强化公众参与及社区建设第121-122页
     ·完善住房保障体系第122-123页
     ·制定人口容量和分布战略第123-124页
结语第124-128页
 主要结论第124-126页
 不足和展望第126-128页
参考文献第128-134页
后记第134页

论文共13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市县“五年规划”中的空间布局规划:理论、方法、实例
下一篇:取代法计算多肽中N-H...O=C分子内氢键键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