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展示设计的交互性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1章 引言 | 第10-19页 |
| ·论文研究背景 | 第10-13页 |
| ·技术背景:多媒体技术与虚拟现实 | 第10-11页 |
| ·社会背景:网络社会与赛博空间 | 第11-12页 |
| ·经济背景:体验型经济 | 第12-13页 |
|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 ·虚拟展示设计概述 | 第14-16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16-17页 |
| ·研究目标 | 第17-18页 |
|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 第2章 交互设计的基本概念与理论 | 第19-31页 |
| ·交互设计的历史与发展 | 第19-20页 |
| ·交互设计的再阐释 | 第20-23页 |
| ·交互设计的基本理论 | 第23-26页 |
| ·定义 | 第23页 |
| ·中心思想 | 第23-24页 |
| ·目的 | 第24页 |
| ·内容体系 | 第24-26页 |
| ·交互设计的方法 | 第26-31页 |
| ·一般的开发方法 | 第27-28页 |
| ·具体的设计步骤 | 第28-31页 |
| 第3章 虚拟展示设计的主流技术概述 | 第31-41页 |
| ·基于图像的VR技术——全景技术 | 第31-33页 |
| ·全景拼图 | 第32页 |
| ·全景模式 | 第32-33页 |
| ·全景技术的优劣 | 第33页 |
| ·基于图形的VR技术 | 第33-40页 |
| ·虚拟现实建模语言(VRML) | 第34-35页 |
| ·Virtools | 第35-36页 |
| ·Cult3D | 第36-37页 |
| ·EON | 第37页 |
| ·几种基于图形的VR技术比较 | 第37-40页 |
| ·两种技术类型比较 | 第40-41页 |
| 第4章 虚拟展示的交互设计 | 第41-49页 |
| ·虚拟展示交互设计的产生背景 | 第41-43页 |
| ·认知方式的变革 | 第41-42页 |
| ·使用行为的变化 | 第42-43页 |
| ·营销行为的变化 | 第43页 |
| ·虚拟展示交互设计的目标 | 第43-45页 |
| ·易用性目标 | 第44页 |
| ·用户体验目标 | 第44-45页 |
| ·基于网络的虚拟展示交互设计原则 | 第45-47页 |
| ·明确信息传递和建立目标用户需求 | 第45页 |
| ·整体概念设计和具体细节设计 | 第45-46页 |
| ·创建初级交互模型 | 第46页 |
| ·设计评估 | 第46页 |
| ·体验设计原则 | 第46-47页 |
| ·虚拟展示交互设计的内容 | 第47-49页 |
| 第5章 基于Virtools的汽车虚拟展示 | 第49-64页 |
| ·设计原则与目标设定 | 第49-50页 |
| ·案例技术背景分析 | 第50-54页 |
| ·物理属性模块 | 第51-52页 |
| ·沉浸式平台 | 第52页 |
| ·人工智能模块 | 第52页 |
| ·Xbox开发模块 | 第52-53页 |
| ·网络服务器模块 | 第53-54页 |
| ·Virtools Dev | 第54页 |
| ·汽车虚拟展示设计程序 | 第54-57页 |
| ·数据准备 | 第54-55页 |
| ·模型构建 | 第55-56页 |
| ·模型控制 | 第56页 |
| ·虚拟展示系统的发布 | 第56-57页 |
| ·汽车虚拟展示系统的模块架构 | 第57页 |
| ·二维物体模型 | 第57页 |
| ·三维物体模型 | 第57页 |
| ·虚拟展示系统场景优化 | 第57-59页 |
| ·MIP纹理映射技术 | 第58页 |
| ·LOD技术 | 第58-59页 |
| ·汽车虚拟展示的交互设计 | 第59-64页 |
| ·交互系统构架 | 第59-60页 |
| ·视角交互 | 第60-61页 |
| ·色彩材质交互 | 第61-63页 |
| ·性能交互及数据库反馈 | 第63页 |
| ·驾驶环境交互 | 第63-64页 |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4-66页 |
| 参考文献 | 第66-68页 |
| 致谢 | 第68-69页 |
| 附录 | 第69页 |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获奖情况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