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工记》设计思想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1. 绪论 | 第10-19页 |
| ·《考工记》的研究概况 | 第10-13页 |
| ·古代的研究概况 | 第10-12页 |
| ·近现代研究概况 | 第12-13页 |
| ·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 ·研究目的 | 第15-19页 |
| 2. 《考工记》的国别、时代及性质 | 第19-30页 |
| ·文献中《考工记》的国别、时代及性质 | 第19-21页 |
| ·齐国与《考工记》 | 第21-23页 |
| ·《管子》与《考工记》 | 第23-30页 |
| ·术数治国 | 第24-25页 |
| ·器之检验 | 第25页 |
| ·强兵称霸 | 第25-27页 |
| ·礼制追求 | 第27页 |
| ·阴阳五行 | 第27-28页 |
| ·学派融合 | 第28-30页 |
| 3. 《考工记》的“法和”一体论 | 第30-54页 |
| ·“法”“和”释义 | 第30-33页 |
| ·“法”的设计理念 | 第33-46页 |
| ·选材以法 | 第33-36页 |
| ·制作以法 | 第36-39页 |
| ·检验以法 | 第39-46页 |
| ·“和”的设计理念 | 第46-52页 |
| ·物—物之和 | 第47-48页 |
| ·物—人之和 | 第48-52页 |
| ·“法和”一体论 | 第52-54页 |
| 4. 《考工记》的设计本源论 | 第54-64页 |
| ·智者创物 | 第54-55页 |
| ·制器尚象 | 第55-57页 |
| ·天时地气 | 第57-60页 |
| ·材美工巧 | 第60-64页 |
| 5. 《考工记》的设计目标论 | 第64-75页 |
| ·技术目标 | 第64-69页 |
| ·道德目标 | 第69-75页 |
| 6. 《考工记》中科学设计方法案例 | 第75-92页 |
| ·模度的运用 | 第75-83页 |
| ·对摩擦力的认识及抗磨损技术的运用 | 第83-89页 |
| ·毂轴间的滑动摩擦与抗磨损设计 | 第84-87页 |
| ·牙与地间的滚动摩擦力与抗磨损设计 | 第87-89页 |
| ·伏兔(轐)、当兔的使用与减震 | 第89-92页 |
| 结语 | 第92-94页 |
| 图版目录 | 第94-95页 |
| 参考文献 | 第95-99页 |
| 致谢 | 第99-100页 |
| 硕士期间参与科研项目及发表论文 | 第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