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艺术论文--电影、电视艺术论文--电影、电视艺术理论论文--电影、电视艺术创作方法论文

巴赞电影理论与中国纪实电影

中文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0页
引言第10-13页
1 巴赞电影理论阐释第13-22页
   ·巴赞电影理论第14-17页
   ·电影纪实美学与蒙太奇的区别第17-18页
   ·巴赞、克拉考尔对电影纪实的不同认识第18页
   ·巴赞电影理论的历史意义第18-19页
   ·巴赞电影理论的缺陷第19-22页
2 巴赞引进中国的历史背景及中国的“误读”第22-34页
   ·中国纪实电影的发展情况第22-23页
   ·巴赞引进中国的历史语境第23-29页
     ·建国后中国电影语言的特点第23-24页
     ·新时期初期国内关于电影本性的论争第24-25页
     ·第四代导演的个人经历和接受心理第25-27页
     ·对三、四十年代中国电影现实主义传统的继承第27-29页
   ·中国第四代导演对巴赞电影理论的“误读”第29-32页
   ·造成“误读”的原因第32-34页
3 巴赞电影理论在引进之初对中国的影响第34-42页
   ·影响了中国电影研究者的思维方式第34-35页
   ·改变了中国电影的结构模式第35-36页
   ·改变了中国观众的观影模式第36-37页
   ·刷新了中国电影的银幕真实观第37-38页
   ·促进了中国国内民主观念的普及第38-42页
4 巴赞电影理论对当下中国电影的意义第42-50页
   ·第六代导演对纪实美学的实践第42-43页
   ·四、六代导演对人的认识的变化第43-45页
   ·人道主义的张扬与隐退第45-48页
   ·对“第六代”的反思和期待第48-50页
结语第50-51页
注释第51-54页
参考文献第54-56页
读研期间发表的论文第56-57页
后记第57-58页

论文共5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江湖风云与现实折射--论香港黑帮电影的三个维度:乌托邦·恶托邦·异托邦
下一篇:桂南采茶戏戏班的调查与研究--以博白大坝龙旺采茶剧团为个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