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叶霉病的抗性遗传研究
致谢 | 第1-5页 |
目录 | 第5-7页 |
缩写词(Abbreviation) | 第7-8页 |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0 引言 | 第11-13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3-28页 |
·番茄叶霉病菌研究进展 | 第13-18页 |
·番茄叶霉病菌形态特征及生物学特性 | 第13页 |
·番茄叶霉病症状、病害循环以及发病条件 | 第13-14页 |
·番茄叶霉病菌生理小种的命名、分化及鉴别寄主 | 第14-18页 |
·番茄叶霉病抗性遗传研究进展 | 第18-19页 |
·番茄叶霉病的抗性基因 | 第18页 |
·番茄叶霉病的抗病性分子机制 | 第18-19页 |
·番茄寄主与病原叶霉菌的互作识别与抗感表现 | 第19-22页 |
·感病植物侵染循环:亲和性互作 | 第20页 |
·侵染抗病植物:不亲和性互作 | 第20-21页 |
·番茄植株对叶霉病的抗感表现 | 第21-22页 |
·番茄叶霉病抗性的生理机理研究进展 | 第22-26页 |
·番茄对叶霉病的抗病因子 | 第22页 |
·寄主诱导抗性反应 | 第22-23页 |
·病害抗性相关物质的防卫反应 | 第23-24页 |
·抗病性相关酶的作用 | 第24-26页 |
·病程相关蛋白的作用 | 第26页 |
·番茄抗叶霉病育种进展 | 第26-28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8-35页 |
·亲本及其衍生后代 | 第28页 |
·母本材料茸毛性状的遗传分析 | 第28-29页 |
·父本番茄叶霉病抗性鉴定与遗传分析 | 第29-30页 |
·试验材料 | 第29页 |
·接种 | 第29页 |
·发病情况调查及数据处理 | 第29-30页 |
·叶霉病抗性生理研究 | 第30-35页 |
·试验材料 | 第30页 |
·病菌接种 | 第30-31页 |
·与叶霉病抗性相关酶活性测定 | 第31-35页 |
·取样 | 第31页 |
·酶液的提取 | 第31页 |
·酶的测定 | 第31-35页 |
·超氧歧化酶(SOD)的活性测定 | 第31-32页 |
·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测定 | 第32页 |
·愈创木酚过氧化物酶(G-POD)活性测定 | 第32-33页 |
·多酚氧化酶(PPO)活性测定 | 第33页 |
·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测定 | 第33页 |
·丙二醛(MDA)含量的测定 | 第33-35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5-46页 |
·番茄母本品种茸毛性状的遗传规律 | 第35-36页 |
·番茄叶霉病抗性鉴定与遗传分析 | 第36-38页 |
·接种后番茄叶霉病的发生过程 | 第36-37页 |
·各世代番茄叶霉病发病的株间分布 | 第37-38页 |
·抗病亲本对番茄叶霉病的抗性遗传规律 | 第38页 |
·接种叶霉病菌后番茄叶片内有关酶活性的变化 | 第38-46页 |
·SOD | 第39-40页 |
·G-POD | 第40-41页 |
·CAT | 第41-42页 |
·PPO | 第42-43页 |
·PAL | 第43-44页 |
·丙二醛(MDA) | 第44-46页 |
4 讨论 | 第46-51页 |
·番茄叶霉病抗性鉴定与遗传 | 第46-47页 |
·番茄寄主对叶霉病的抗性与相关酶活性的关系 | 第47-49页 |
·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 第49-51页 |
5 结论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