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银行业监管有效性探析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0-14页 |
·本文的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本文的研究方法与思路 | 第11-12页 |
·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本文的研究思路 | 第12页 |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 第12-14页 |
·本文的可能创新之处 | 第12-13页 |
·本文的不足之处 | 第13-14页 |
第二章 银行监管理论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28页 |
·银行监管及监管有效性的内涵界定 | 第14-16页 |
·有效银行监管理论述评 | 第16-23页 |
·传统银行危机理论 | 第17-18页 |
·法律限制理论 | 第18-19页 |
·现代监管理论 | 第19-20页 |
·核心原则理论 | 第20-23页 |
·银行监管悖论 | 第23页 |
·国内外有效银行监管研究现状述评 | 第23-28页 |
·国外有效银行监管研究现状 | 第23-25页 |
·国内有效银行监管研究现状 | 第25-28页 |
第三章 国内外有效银行监管运作现状 | 第28-40页 |
·世界银行业有效监管现状 | 第28-32页 |
·世界银行业有效监管发展进程 | 第28-29页 |
·世界银行业有效监管模式 | 第29页 |
·当前金融运行格局下有效银行监管面临的问题 | 第29-30页 |
·金融全球化背景下有效银行监管发展新趋势 | 第30-32页 |
·我国银行业有效监管状况 | 第32-40页 |
·我国银行业及监管发展现状 | 第32-35页 |
·我国银行业监管体制面临的挑战及其影响 | 第35-38页 |
·我国银行监管有效性不足的主要表现形式 | 第38-40页 |
第四章 影响我国银行监管有效性因素 | 第40-48页 |
·监管操作因素 | 第40-43页 |
·现场检查连续性和针对性不足 | 第40页 |
·非现场监管发展受制约 | 第40-41页 |
·市场退出机制不完善 | 第41页 |
·监管权威性欠缺 | 第41-42页 |
·风险识别严重滞后 | 第42-43页 |
·监管基础因素 | 第43-44页 |
·良好外部环境尚未形成 | 第43页 |
·监管对象内控基础薄弱 | 第43页 |
·信息披露机制不完善 | 第43-44页 |
·监管合力因素 | 第44-45页 |
·监管主体缺位 | 第44页 |
·商业银行内控制度建设不完善 | 第44页 |
·行业自律性组织的作用发挥不足 | 第44页 |
·社会监督弱化 | 第44-45页 |
·监管角色定位因素 | 第45-46页 |
·银行监管是万能的 | 第45页 |
·银行监管代替银行管理 | 第45-46页 |
·监管法规建设因素 | 第46页 |
·监管专业队伍建设因素 | 第46-48页 |
·结构合理的专业化监管人员队伍尚未建立 | 第47页 |
·实用有效的监管人员培训机制欠缺 | 第47-48页 |
第五章 改进我国银行业有效监管的对策 | 第48-58页 |
·正确处理五大关系策略 | 第48-50页 |
·正确把握银行监管与机构自律的关系 | 第48页 |
·正确把握分业监管与混业经营的关系 | 第48-49页 |
·正确把握银行监管与地方政府管理的关系 | 第49页 |
·正确把握银行监管与银行创新的关系 | 第49页 |
·正确把握银行监管与加强服务的关系 | 第49-50页 |
·增强银行监管前瞻性策略 | 第50-53页 |
·及时更新监管理念 | 第50-51页 |
·加快监管实践转变 | 第51-52页 |
·建立金融集团信息披露制度 | 第52页 |
·进一步完善协调与合作机制 | 第52页 |
·建立一支精干、高效并且适应监管需要的监管队伍 | 第52-53页 |
·营造良好信用环境策略 | 第53-55页 |
·要大力整治信用环境 | 第53-54页 |
·要切实加强信用体系建设 | 第54-55页 |
·要坚决反对不当竞争 | 第55页 |
·结论 | 第55-58页 |
结束语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