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31页 |
§1.1 引言 | 第13页 |
§1.2 多信道互干扰的基本概念 | 第13-14页 |
§1.3 战术通信多信道的编配和互干扰状况 | 第14-16页 |
§1.3.1 多信道的网络结构及设备分布状况 | 第14-16页 |
§1.3.2 多信道的互干扰问题 | 第16页 |
§1.4 本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范畴 | 第16-18页 |
§1.4.1 目前相关领域的存在问题和研究背景 | 第16-17页 |
§1.4.2 多信道互干扰研究领域的涵盖范围 | 第17-18页 |
§1.5 相关领域的研究发展状况 | 第18-23页 |
§1.5.1 频率指配技术 | 第19-20页 |
§1.5.2 共址技术 | 第20-22页 |
§1.5.3 窄带干扰抑制技术 | 第22-23页 |
§1.6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内容结构 | 第23-27页 |
§1.6.1 本文的基本研究思路 | 第23-24页 |
§1.6.2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4页 |
§1.6.3 本文的组成结构 | 第24-27页 |
参考文献 | 第27-31页 |
第二章 多信道互干扰的传播特性及其主要形式 | 第31-49页 |
§2.1 引言 | 第31页 |
§2.2 多信道互干扰的辐射模型及电磁场组成分析 | 第31-34页 |
§2.2.1 互干扰的辐射模型 | 第31-33页 |
§2.2.2 多信道的电磁场组成分析 | 第33-34页 |
§2.3 互干扰的传播模型及其选择分析 | 第34-37页 |
§2.3.1 无线电波的传播模型 | 第34-36页 |
§2.3.2 各种传播模型的比较和选择 | 第36-37页 |
§2.4 辐射场的干扰效应分析 | 第37-39页 |
§2.4.1 近距条件下的天线特性及其隔离度模型 | 第37-38页 |
§2.4.2 干扰传播路径的增益与损耗 | 第38页 |
§2.4.3 到达接收机的干扰电平分析 | 第38-39页 |
§2.5 互干扰的预测模型及主要形式 | 第39-47页 |
§2.5.1 多信道互干扰的预测模型 | 第39-41页 |
§2.5.2 压缩电平与减敏效应 | 第41页 |
§2.5.3 多信道互干扰的十种主要形式 | 第41-47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49页 |
第三章 多信道互干扰的产生原因和处理策略 | 第49-71页 |
§3.1 引言 | 第49页 |
§3.2 多信道互干扰的层次和类型划分 | 第49-53页 |
§3.2.1 一般系统论的有关概念和观点 | 第49-50页 |
§3.2.2 多信道互干扰的层次分析和划分 | 第50-51页 |
§3.2.3 多信道互干扰的类型分析和划分 | 第51-53页 |
§3.3 多信道互干扰的产生原因分析 | 第53-63页 |
§3.3.1 共区干扰的产生原因分析 | 第53-56页 |
§3.3.2 共址干扰的产生原因分析 | 第56-61页 |
§3.3.3 阻塞干扰的产生原因分析 | 第61-63页 |
§3.4 多信道互干扰的处理策略 | 第63-68页 |
§3.4.1 多用户竞争下的通信博弈论 | 第64-66页 |
§3.4.2 策略的步骤和框架 | 第66-67页 |
§3.4.3 策略的构成 | 第67-68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1页 |
第四章 基于频率指配的共区干扰规避方法 | 第71-95页 |
§4.1 引言 | 第71页 |
§4.2 频率指配与互干扰规避最优化的关系 | 第71-74页 |
§4.2.1 频率指配的系统应用模型 | 第71-72页 |
§4.2.2 互干扰影响程度的测量及等级划分 | 第72-73页 |
§4.2.3 频率指配与互干扰规避的优化关系 | 第73-74页 |
§4.3 多信道频率指配的数学模型 | 第74-77页 |
§4.3.1 基本概念和定理 | 第74-75页 |
§4.3.2 频率指配的数学模型 | 第75-76页 |
§4.3.3 频率指配的三种干扰约束 | 第76-77页 |
§4.4 频率指配的算法比较和问题分析 | 第77-81页 |
§4.4.1 各类算法的简述 | 第77-79页 |
§4.4.2 各种算法的综合比较和问题分析 | 第79-81页 |
§4.5 一种基于频率指配的互干扰规避两步综合法 | 第81-93页 |
§4.5.1 两步综合法 | 第81-88页 |
§4.5.2 两步综合法的特点 | 第88-89页 |
§4.5.3 两步综合法的应用实例 | 第89-92页 |
§4.5.4 两步综合法的性能比较和分析 | 第92-93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93-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95页 |
第五章 基于多种技术运用的共址干扰缓解方法 | 第95-119页 |
§5.1 引言 | 第95页 |
§5.2 针对常规共址减敏的干扰缓解技术 | 第95-103页 |
§5.2.1 高隔离共址天线 | 第96-97页 |
§5.2.2 共址滤波 | 第97-99页 |
§5.2.3 有源干扰抵消 | 第99-101页 |
§5.2.4 多路耦合 | 第101-102页 |
§5.2.5 多技术综合应用的干扰缓解实例 | 第102-103页 |
§5.3 针对频率碰撞的干扰缓解技术 | 第103-115页 |
§5.3.1 组网方式与频率碰撞的关系分析 | 第104-105页 |
§5.3.2 跳频系列与汉明相关性分析 | 第105-108页 |
§5.3.3 FHZ跳频系列的构造和分析 | 第108-111页 |
§5.3.4 FHZ跳频系列的证明 | 第111-113页 |
§5.3.5 FHZ与NHZ系列族的比较 | 第113-114页 |
§5.3.6 应用实例 | 第114-115页 |
§5.3.7 结论 | 第115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15-117页 |
参考文献 | 第117-119页 |
第六章 基于窄带陷波的阻塞干扰消除方法 | 第119-139页 |
§6.1 引言 | 第119页 |
§6.2 宽带系统的窄带干扰问题 | 第119-120页 |
§6.3 变换域方法的局限性分析 | 第120-121页 |
§6.4 窄带陷波的关键问题分析 | 第121-125页 |
§6.5 窄带陷波器的设计与实现 | 第125-133页 |
§6.5.1 低通原型滤波器的一般概念 | 第126-127页 |
§6.5.2 同轴线式陷波器的理论分析 | 第127-129页 |
§6.5.3 可调谐方法的分析 | 第129-130页 |
§6.5.4 偏心同轴线及有关参数的计算 | 第130-131页 |
§6.5.5 陷波器制作和实验 | 第131-133页 |
§6.6 基于窄带陷波的高频前端自适应抗干扰应用实例 | 第133-135页 |
§6.6.1 高频前端自适应抗干扰陷波系统的组成 | 第133页 |
§6.6.2 高频前端自适应抗干扰陷波系统的工作原理 | 第133-134页 |
§6.6.3 高频前端自适应抗干扰陷波系统的测试结果 | 第134-135页 |
§6.7 本章小结 | 第135-137页 |
参考文献 | 第137-139页 |
第七章 总结和展望 | 第139-142页 |
§7.1 总结 | 第139-140页 |
§7.2 展望 | 第140-142页 |
致谢 | 第142-143页 |
博士学习阶段(合作)撰写与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43-1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