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绪论:纳博科夫研究述评 | 第10-18页 |
一、美国研究概述 | 第10-12页 |
二、俄国研究状况 | 第12-14页 |
三、国内研究状况 | 第14-18页 |
第一章 寻找身份替代破解谜团:《塞·奈特的真实生活》 | 第18-35页 |
第一节《塞·奈特的真实生活》和侦探小说 | 第18-27页 |
一、侦探小说的主要构成要素:谜团 | 第18-20页 |
二、纳博科夫和侦探小说 | 第20-23页 |
三、《塞·奈特的真实生活》的侦探文学因素 | 第23-27页 |
第二节 塞巴斯蒂安:寻找身份替代破解谜团 | 第27-35页 |
一、塞巴斯蒂安是谁 | 第27-30页 |
二、一个人的双重角色 | 第30-32页 |
三、寻找身份替代破解谜团 | 第32-35页 |
第二章 谋杀的两种变体:以《绝望》和《洛丽塔》为例 | 第35-48页 |
第一节 自鸣得意的赫尔曼:作为艺术品展示的谋杀 | 第35-41页 |
一、标记时间打破侦探小说的叙事顺序 | 第36-38页 |
二、结构的持续不稳定性:日记替代了小说 | 第38-39页 |
三、没有侦探的小说同样精彩 | 第39-41页 |
第二节 作为假象的谋杀动机 | 第41-45页 |
一、赫尔曼:为了金钱的谋杀 | 第41-42页 |
二、亨伯特:为了爱情的谋杀 | 第42-45页 |
第三节 踌躇满志的亨伯特:想象的谋杀替代真实的谋杀 | 第45-48页 |
第三章具有超文本特征的小说 | 第48-62页 |
第一节 《微暗的火》的典型超文本特征 | 第48-57页 |
一、侦探、谋杀者、受害者、见证人的多重身份合一 | 第49-52页 |
二、开放的结构 | 第52-55页 |
三、作为侦探的读者进入文本 | 第55-57页 |
第二节 纳博科夫的超文本文学 | 第57-62页 |
注释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9页 |
附:范·达恩的侦探小说20 条规则 | 第69-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