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前言 | 第10-11页 |
引言 | 第11-12页 |
第一章 中国画的和谐之美-----中国画是各种因素"和谐"共存的产物 | 第12-27页 |
·感觉中国画:形式与内容的和谐 | 第12-15页 |
·绘画语言的概念 | 第12页 |
·中国画语言和表现对象的和谐关系 | 第12-15页 |
1)线(源自心中的独特笔墨形式) | 第12-13页 |
2)色(被心所"赋"之彩) | 第13页 |
3)白黑布局(心的意象) | 第13-14页 |
4)透视("心域"代"视域") | 第14-15页 |
·理解中国画:绘画与人的和谐---中国绘画是以独特笔墨形式为媒介的人与自然和谐、人自身和谐的产物 | 第15-26页 |
·创作主体自身感觉经验与客观存在本质真实的和谐----"虚静以应物"的创作状态 | 第15-16页 |
·创作主体自身感觉经验与物化形式的和谐----"华而有实" | 第16-25页 |
1)、艺术的灵魂在于其独特的主体创造性——个性化思考与独特的笔墨之和 | 第19-22页 |
2)、基础的客体世界---创作之源 | 第22-25页 |
3)、创作者"自我"的疏理和超然 | 第25页 |
·创作主体与创作主体自身感觉经验的和谐----人自身的和谐 | 第25-26页 |
·品味中国画----人性的显现 | 第26-27页 |
第二章 教育的和谐 | 第27-44页 |
·现代教育构架的和谐----审美教育的地位 | 第27-29页 |
·美育的古代渊源 | 第28页 |
·为什么和谐的人性教育要重视审美 | 第28-29页 |
·中国绘画的育人途径 | 第29-40页 |
·精神育人----思想的深邃、心胸的豁达 | 第29-32页 |
1)"美育代宗教" | 第29-30页 |
2)中国绘画对素质教育有促进作用 | 第30-32页 |
·内容育人---"图"、"象"与"意"的和谐 | 第32-36页 |
1)以图明史,扩大知识视野 | 第32页 |
2)"图"是把握世界的方式 | 第32-35页 |
3)"立象以尽意" | 第35-36页 |
·思维方式育人---从创作尺度与标准的把握看人生处世尺度的把握 | 第36-40页 |
1)以"文"修"质" | 第37-38页 |
2)"全景"与"半边"的表达 | 第38-40页 |
·创作主体意识对接受主体意识的引导和影响-----接收主体"自我"的疏理和超然 | 第40-41页 |
·绘画育人途径的实施方式----渗透性引导 | 第41-44页 |
第三章 人的和谐——人格的完备、人性的完善 | 第44-47页 |
·从绘画中学会思考 | 第44-45页 |
·不同的人看同一作品 | 第44页 |
·同一个人看不同的作品 | 第44-45页 |
·从绘画中培养能力 | 第45-47页 |
·扩大知识面,提高审美能力----兼收并蓄 | 第45-46页 |
1)开发感知,释放潜能 | 第45页 |
2)创新思维,构建审美 | 第45-46页 |
·增强综合素质,培养生存、处世能力----触类旁通 | 第46页 |
·树立宇宙观,体悟人生内涵----处变不惊 | 第46-47页 |
第四章 以"文""化"人 | 第47-51页 |
·中国画对人格塑造的积极作用-----"人"与"文"的和谐 | 第47-48页 |
·以画育人,实现"和谐"的中庸-----绘画对高等教育的意义 | 第48-51页 |
结论 | 第51-52页 |
注释 | 第52-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在学期间曾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0-61页 |
后记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