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

布莱希特在中国:1949-2006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1页
前言第11-16页
第一章 布莱希特在中国的译介第16-36页
 第一节 建国初期至文革前第16-20页
  1. 1949 至五十年代中后期一译文为主的介绍性文章第16-17页
  2. 1959 年—《胆大妈妈》引发的首次“布莱希特热”第17-18页
  3. 1962 年前后—“戏剧观”的首次提出第18-20页
 第二节 七十年代末至八、九十年代之交第20-29页
  1. 多部布莱希特剧目的上演第21-24页
  2. 布莱希特学术讨论会第24-26页
  3. 因布莱希特和卢卡契关于现实主义论争引发的讨论第26-29页
 第三节 九十年代初至今第29-36页
  1. 对布莱希特的重新评价第31-32页
  2. 布莱希特研究的新方向第32-36页
第二章 布莱希特戏剧在中国的舞台实践及其反响第36-60页
 第一节 《胆大妈妈和她的孩子们》—大胆的尝试第36-41页
 第二节 《伽利略传》—巨大的反响第41-48页
 第三节 《高加索灰阑记》—“忠诚的叛逆”第48-52页
 第四节 《四川好人》—与川剧的结合第52-56页
 第五节 《三毛钱歌剧》—陈颐的第三次探索第56-60页
第三章 布莱希特的叙事戏剧理论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第60-90页
 第一节 布莱希特的叙事戏剧理论在中国的传播第60-79页
  1. 作为斯坦尼体系的对立面进入研究者的视野第60-65页
  2. “戏剧观”争鸣中对布莱希特的“一面倒”第65-69页
  3. 重新审视布莱希特并兼顾其与传统和现代的关系第69-73页
  4. 布莱希特、梅兰芳和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之间的对话第73-79页
   ·黄佐临的“醉翁之意”第73-75页
   ·丁扬忠等进行的“二元比较”第75-76页
   ·对斯坦尼的重新评价导向布莱希特、斯坦尼和梅兰芳之间的真正三角对话第76-79页
 第二节 布莱希特对建国后中国戏剧的影响第79-90页
  1. 布莱希特对中国戏剧产生影响的初期阶段第80-82页
  2. 布莱希特对中国新时期话剧的影响第82-90页
   ·沙叶新的《陈毅市长》第84-85页
   ·高行健的小剧场实践第85-86页
   ·徐晓钟关于“情”和“理”辩证关系的思考第86-90页
第四章 布莱希特的叙事文学和诗歌在中国的传播第90-100页
 第一节 布莱希特的叙事文学在中国的译介第90-94页
 第二节 布莱希特的诗歌在中国的译介第94-100页
第五章 布莱希特和中国传统文化第100-118页
 第一节 布莱希特和中国古代哲学的关系第100-112页
  1. 墨子和布莱希特第101-103页
  2. 老庄和布莱希特第103-106页
  3. 孔子和布莱希特第106-112页
 第二节 布莱希特与中国戏曲第112-118页
结语第118-121页
参考文献第121-123页
附录第123-143页

论文共14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加里·斯奈德诗歌历程中的佛学思想研究
下一篇:三种视角分析塞缪尔·贝克特戏剧中的沉默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