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1 导论 | 第10-22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10-13页 |
| ·选题意义 | 第13-14页 |
|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 ·概念说明 | 第14-18页 |
| ·社会保障 | 第14-15页 |
| ·人力资本与人力资本投资 | 第15-17页 |
| ·经济增长 | 第17-18页 |
| ·研究内容与逻辑结构 | 第18-21页 |
|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 ·逻辑结构 | 第19-21页 |
| ·论文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21-22页 |
| 2 社会保障促进经济增长的研究文献综述 | 第22-37页 |
| ·政治经济学派的研究及其评价 | 第22-23页 |
| ·新古典学派的研究及其评价 | 第23-26页 |
| ·不同筹资模式社会保障与储蓄率的研究 | 第23-25页 |
| ·基金制改革的争论 | 第25-26页 |
| ·对新古典学派研究的评论 | 第26页 |
| ·新增长理论的研究及其评价 | 第26-35页 |
| ·社会保障与劳动力供给 | 第28-31页 |
| ·社会保障与人力资本投资 | 第31-32页 |
| ·社会保障管理与人力资本 | 第32-33页 |
| ·对新增长理论研究的评价 | 第33-35页 |
| ·小结 | 第35-37页 |
| 3 社会保障促进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一):传统的视角 | 第37-58页 |
| ·不同学派对经济增长动力的探讨 | 第37-41页 |
| ·社会保障、物质资本与经济增长:传统的分析视角 | 第41-51页 |
| ·储蓄的经济增长效应 | 第42-44页 |
| ·社会保障的储蓄效应 | 第44-51页 |
| ·传统视角的局限性 | 第51-58页 |
| ·社会保障对储蓄率的影响关系复杂且不确定 | 第51-54页 |
| ·储蓄—资本—经济增长的转换机制不顺畅 | 第54-57页 |
| ·小结 | 第57-58页 |
| 4 社会保障促进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二):论文的视角 | 第58-73页 |
| ·人力资本积累与经济增长 | 第58-63页 |
| ·人力资本积累理论 | 第59-60页 |
| ·人力资本积累是经济增长的根本源泉和动力 | 第60-62页 |
| ·人力资本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 | 第62-63页 |
| ·传统划分方式的不足与对社会保障的重新划分 | 第63-68页 |
| ·传统划分的不足 | 第63-65页 |
| ·对社会保障的重新划分 | 第65-66页 |
| ·新视角下社会保障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一个简单陈述 | 第66-68页 |
| ·社会保障与经济增长:人力资本的作用 | 第68-73页 |
| ·模型的引入 | 第69-72页 |
| ·结论 | 第72-73页 |
| 5 社会保障促进经济增长的运行机制(一):人力资本数量积累 | 第73-90页 |
| ·社会保障对生育率的影响 | 第73-78页 |
| ·模型 | 第74-76页 |
| ·家庭生育决策与公共政策 | 第76-78页 |
| ·结论 | 第78页 |
| ·社会保障与退休决策 | 第78-85页 |
| ·企业的退休激励 | 第79-80页 |
| ·个人的退休决策 | 第80-85页 |
| ·社会保障与女性就业 | 第85-90页 |
| ·女性就业特征 | 第85-86页 |
| ·女性社会保障的现状 | 第86-88页 |
| ·完善社会保障,促进女性就业 | 第88-90页 |
| 6 社会保障促进经济增长的运行机制(二):人力资本质量积累 | 第90-119页 |
| ·社会保障与家庭人力资本投资 | 第90-95页 |
| ·模型的构建 | 第90-95页 |
| ·结论 | 第95页 |
| ·社会保障与企业人力资本投资 | 第95-105页 |
| ·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理论 | 第96-98页 |
| ·企业年金及其实现形式 | 第98-101页 |
| ·企业年金与人力资本投资决策 | 第101-104页 |
| ·不同人力资本类型与社会保障 | 第104-105页 |
| ·社会保障与人力资本迁移 | 第105-114页 |
| ·公共养老金计划与人力资本迁移 | 第106-107页 |
| ·企业年金计划与人力资本迁移 | 第107-113页 |
| ·社会保障与人力资本配置效率 | 第113-114页 |
| ·社会保障与健康保健 | 第114-119页 |
| ·健康保健是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形式 | 第114-115页 |
| ·健康保健推动人力资本投资和经济增长 | 第115-117页 |
| ·健康保健计划 | 第117-119页 |
| 7 社会保障促进经济增长的调节目标和制度保证 | 第119-133页 |
| ·社会保障促进经济增长的妨碍因素 | 第119-124页 |
| ·社会保障的“歧视性” | 第120页 |
| ·社会保障的“碎片化” | 第120-121页 |
| ·多层次社会保障制度未真正建立起来 | 第121页 |
| ·制度存在逆向激励的问题 | 第121-122页 |
| ·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潜在风险大 | 第122-124页 |
| ·调节目标 | 第124-127页 |
| ·促进人口由数量向质量的转变 | 第124-125页 |
| ·激励延迟退休,提高人力资本使用率 | 第125页 |
| ·增强家庭人力资本投资动机 | 第125-126页 |
| ·增强企业人力资本投资动机 | 第126-127页 |
| ·提高人力资本配置效率 | 第127页 |
| ·制度保证 | 第127-133页 |
| ·统一社会保障缴费基数和待遇计发方式 | 第127-129页 |
| ·建立保留市场激励机制的社会保障体系 | 第129-131页 |
| ·将社会保障基金由金融领域引入生产领域 | 第131-133页 |
| 8 基本结论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133-136页 |
| ·基本结论 | 第133-134页 |
| ·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134-136页 |
| 参考文献 | 第136-143页 |
| 致谢 | 第143-144页 |
| 攻读博士期间科研成果及所获奖励 | 第1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