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引言 | 第7-10页 |
一、宏观审慎规制与监管的基本理论问题 | 第10-21页 |
(一) 规制与监管之辨析 | 第10-11页 |
(二) 何谓“宏观审慎”? | 第11-15页 |
1、金融规制与监管的微观与宏观审慎层面 | 第11-13页 |
2、“宏观审慎”的重要性 | 第13-15页 |
(三) “宏观审慎”在金融立法层面的意义 | 第15-21页 |
1、规制模式的选择 | 第16-19页 |
2、监管标准的建立 | 第19-21页 |
二、危机前微观与宏观审慎的失衡 | 第21-33页 |
(一) 美国国内金融规制与监管框架 | 第21-28页 |
1、美国危机前金融规制与监管框架分析 | 第21-25页 |
2、宏微观审慎理念失衡在美国金融法中的体现 | 第25-28页 |
(二) 宏观审慎理念在国际金融法层面的缺乏 | 第28-33页 |
1、目前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制度缺陷 | 第28-30页 |
2、《新巴塞尔协议》的微观审慎倾向 | 第30-31页 |
3、有效的多边金融监管制度的缺乏 | 第31-33页 |
三、危机后宏观审慎制度构建的加强 | 第33-39页 |
(一) 宏观审慎理念在各经济体金融规制改革方案中的体现 | 第33-38页 |
1、在美国金融规制监管改革方案中的体现 | 第33-35页 |
2、在英国金融规制监管改革方案中的体现 | 第35-36页 |
3、在欧盟金融规制监管改革方案中的体现 | 第36-38页 |
(二) 有关国际金融组织对宏观审慎理念的重视 | 第38-39页 |
四、推进宏观审慎理念对我国金融法制建设的启示 | 第39-43页 |
(一) 功能监管理念的确立 | 第39-40页 |
(二) 监管协调机制-功能监管的制度保障 | 第40-41页 |
(三) 重视央行在宏观审慎监管中的作用 | 第41页 |
(四) 积极参与国际金融法制建设 | 第41-43页 |
五、结论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公开发表的文章 | 第47-48页 |
致谢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