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经济作物论文--油料作物论文--大豆论文

大豆产量相关性状的遗传分析

摘要第1-10页
ABSTRACT第10-14页
第一章:文献综述第14-36页
 1. 植物数量性状遗传研究第14-17页
   ·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遗传体系的研究第14-15页
   ·植物数量性状的主基因+多基因遗传体系的分析方法第15-16页
   ·植物数量性状的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方法的应用情况第16-17页
 2. 构建分子遗传图谱的遗传标记第17-22页
   ·形态标记第17-18页
   ·细胞学标记第18页
   ·生化标记第18页
   ·DNA分子标记第18-22页
 3 遗传图谱的构建第22-26页
   ·分离群体的类型第22-25页
   ·标记的选择第25页
   ·大豆遗传图谱研究进展第25-26页
 4 基因定位种类与方法第26-31页
   ·质量性状基因定位第26页
   ·数量性状基因座(quantitative trait locus:QTL)定位第26-31页
 5 大豆粒形及产量相关性状的QTL研究第31-34页
   ·大豆粒形相关性状的研究进展第31-32页
   ·大豆产量相关性状QTL研究进展第32-34页
 6 本研究的目的与研究内容第34-36页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第36-43页
 1 试验材料第36-37页
 2 试验方法第37-39页
   ·试剂配制第37页
   ·DNA提取方法第37-38页
   ·SSR分子标记第38页
   ·PCR的扩增及检测第38页
   ·电泳凝胶制备第38-39页
   ·PCR扩增产物的电泳检测第39页
   ·硝酸银渗透及显色第39页
 3 分子标记连锁群构建方法第39-40页
 4 大豆重要性状的鉴定第40-41页
 5 大豆重要性状的遗传分析方法第41-43页
   ·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分析方法第41页
   ·大豆数量性状的QTL定位方法第41-42页
   ·QTL的命名第42-43页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第43-67页
 1 大豆SSR遗传图谱的构建与分析第43-46页
   ·DNA标记的多态性及其在群体中的表现第43-44页
   ·遗传图谱的构建第44页
   ·标记聚集和标记空隙第44-46页
 2 大豆粒形性状的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分析第46-50页
   ·粒长、粒宽和粒厚的表型分布第46-47页
   ·粒长、粒宽和粒厚的分离分析第47页
   ·粒长、粒宽和粒厚的遗传参数第47-50页
 3 大豆粒形相关性状的QTL定位第50-56页
   ·亲本和作图群体粒形性状表型第50-51页
   ·大豆粒形性状的QTL分析第51-56页
 4 大豆鲜重、干重性状的遗传分析第56-67页
   ·鲜重、干重单世代分离分析第56-62页
   ·鲜重、干重的QTL定位分析第62-67页
第四章 讨论第67-73页
 1 大豆遗传图谱构建第67-68页
 2 CIM作图法、MIM作图法和联合分析方法的比较第68-69页
 3 大豆粒形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分析讨论第69页
 4 粒形性状QTL定位结果讨论第69-70页
 5 有关大豆粒形基因的预测第70页
 6 粒形QTLs成簇现象第70页
 7 大豆鲜重、干重遗传分析的讨论第70-73页
第五章 全文结论和创新点第73-75页
 1 全文结论第73-74页
 2 本文创新点第74-75页
参考文献第75-86页
致谢第86-87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87页

论文共8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与2,4-D异辛酯协同对大豆生理代谢的影响
下一篇:棉花双隐性核雄性不育系花药及核辐射突变体雄性不育花药的细胞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