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4页 |
第一章:文献综述 | 第14-36页 |
1. 植物数量性状遗传研究 | 第14-17页 |
·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遗传体系的研究 | 第14-15页 |
·植物数量性状的主基因+多基因遗传体系的分析方法 | 第15-16页 |
·植物数量性状的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方法的应用情况 | 第16-17页 |
2. 构建分子遗传图谱的遗传标记 | 第17-22页 |
·形态标记 | 第17-18页 |
·细胞学标记 | 第18页 |
·生化标记 | 第18页 |
·DNA分子标记 | 第18-22页 |
3 遗传图谱的构建 | 第22-26页 |
·分离群体的类型 | 第22-25页 |
·标记的选择 | 第25页 |
·大豆遗传图谱研究进展 | 第25-26页 |
4 基因定位种类与方法 | 第26-31页 |
·质量性状基因定位 | 第26页 |
·数量性状基因座(quantitative trait locus:QTL)定位 | 第26-31页 |
5 大豆粒形及产量相关性状的QTL研究 | 第31-34页 |
·大豆粒形相关性状的研究进展 | 第31-32页 |
·大豆产量相关性状QTL研究进展 | 第32-34页 |
6 本研究的目的与研究内容 | 第34-36页 |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36-43页 |
1 试验材料 | 第36-37页 |
2 试验方法 | 第37-39页 |
·试剂配制 | 第37页 |
·DNA提取方法 | 第37-38页 |
·SSR分子标记 | 第38页 |
·PCR的扩增及检测 | 第38页 |
·电泳凝胶制备 | 第38-39页 |
·PCR扩增产物的电泳检测 | 第39页 |
·硝酸银渗透及显色 | 第39页 |
3 分子标记连锁群构建方法 | 第39-40页 |
4 大豆重要性状的鉴定 | 第40-41页 |
5 大豆重要性状的遗传分析方法 | 第41-43页 |
·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分析方法 | 第41页 |
·大豆数量性状的QTL定位方法 | 第41-42页 |
·QTL的命名 | 第42-43页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43-67页 |
1 大豆SSR遗传图谱的构建与分析 | 第43-46页 |
·DNA标记的多态性及其在群体中的表现 | 第43-44页 |
·遗传图谱的构建 | 第44页 |
·标记聚集和标记空隙 | 第44-46页 |
2 大豆粒形性状的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分析 | 第46-50页 |
·粒长、粒宽和粒厚的表型分布 | 第46-47页 |
·粒长、粒宽和粒厚的分离分析 | 第47页 |
·粒长、粒宽和粒厚的遗传参数 | 第47-50页 |
3 大豆粒形相关性状的QTL定位 | 第50-56页 |
·亲本和作图群体粒形性状表型 | 第50-51页 |
·大豆粒形性状的QTL分析 | 第51-56页 |
4 大豆鲜重、干重性状的遗传分析 | 第56-67页 |
·鲜重、干重单世代分离分析 | 第56-62页 |
·鲜重、干重的QTL定位分析 | 第62-67页 |
第四章 讨论 | 第67-73页 |
1 大豆遗传图谱构建 | 第67-68页 |
2 CIM作图法、MIM作图法和联合分析方法的比较 | 第68-69页 |
3 大豆粒形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分析讨论 | 第69页 |
4 粒形性状QTL定位结果讨论 | 第69-70页 |
5 有关大豆粒形基因的预测 | 第70页 |
6 粒形QTLs成簇现象 | 第70页 |
7 大豆鲜重、干重遗传分析的讨论 | 第70-73页 |
第五章 全文结论和创新点 | 第73-75页 |
1 全文结论 | 第73-74页 |
2 本文创新点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86页 |
致谢 | 第86-8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