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河滩海西部古近系东三段沉积相与沉积特征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1 前言 | 第10-18页 |
·选题依据及意义 | 第10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第10-13页 |
·沉积学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0-12页 |
·国内陆相层序地层学研究 | 第12-13页 |
·工区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13-14页 |
·工区勘探现状 | 第13页 |
·工区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4页 |
·论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完成工作量 | 第16-17页 |
·主要成果认识 | 第17-18页 |
2 地质概况 | 第18-26页 |
·地层特征 | 第18-21页 |
·前第三系地层发育特征 | 第19页 |
·新生界地层发育特征 | 第19-21页 |
·构造特征 | 第21-26页 |
·构造格架 | 第21-23页 |
·主干断裂特征 | 第23页 |
·构造演化特征 | 第23-26页 |
3 层序地层格架内沉积相研究 | 第26-68页 |
·层序地层格架 | 第26-29页 |
·层序地层划分原则 | 第26页 |
·层序划分方案 | 第26-27页 |
·东三段层序界面识别 | 第27-29页 |
·物源体系分析 | 第29-33页 |
·层序6(东三下段)物源分析 | 第29-32页 |
·层序7(东三上段)物源分析 | 第32-33页 |
·沉积相类型及特征 | 第33-45页 |
·扇三角洲沉积 | 第33-35页 |
·辫状河三角洲沉积 | 第35-39页 |
·三角洲沉积 | 第39-41页 |
·滩坝沉积 | 第41-45页 |
·湖泊沉积 | 第45页 |
·岩心单井沉积相分析 | 第45-56页 |
·锦136 井单井相分析 | 第46-47页 |
·锦146 井单井相分析 | 第47-49页 |
·架岭11 井单井相分析 | 第49-50页 |
·辽海4-1-1 井单井相分析 | 第50-51页 |
·辽海11-1-1 井单井相分析 | 第51-52页 |
·海南13 井单井相分析 | 第52-54页 |
·仙鹤3 井单井相分析 | 第54-56页 |
·联井分析 | 第56-63页 |
·层序6(东三下段)联井 | 第56-59页 |
·层序7(东三上段)联井 | 第59-63页 |
·平面相分析 | 第63-68页 |
·平面沉积相分析 | 第63-64页 |
·地震平面相分析 | 第64-68页 |
4 重点地区重点体系域沉积相分析 | 第68-80页 |
·BP 神经网络方法 | 第68-69页 |
·重点地区重点体系域的选取 | 第69-70页 |
·层序6(东三上段)重点体系域的选取 | 第69-70页 |
·层序7(东三下段)重点体系域的选取 | 第70页 |
·层序6 重点地区低位域沉积微相 | 第70-75页 |
·层序7 重点地区低位域沉积微相 | 第75-80页 |
5 砂体控制因素及沉积模式 | 第80-85页 |
·砂体控制因素 | 第80-82页 |
·古环境 | 第80页 |
·古地貌 | 第80-81页 |
·构造控制作用 | 第81-82页 |
·沉积模式 | 第82-85页 |
6 结论 | 第85-86页 |
致谢 | 第86-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0页 |
附录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