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9-15页 |
·地震快速处理的意义 | 第9-11页 |
·直接减轻地震灾害损失 | 第9-10页 |
·政府紧急响应和救灾 | 第10页 |
·公众信息服务 | 第10-11页 |
·海量地震数据处理和快速数据服务 | 第11页 |
·论文研究背景 | 第11-14页 |
·中国数字地震台网的发展 | 第11-13页 |
·国家地震安全工程的实施 | 第13-14页 |
·本文研究意义、目的和主要内容 | 第14-15页 |
第二章 地震快速处理方法研究进展 | 第15-22页 |
·自动定位方法研究进展 | 第15-17页 |
·震相自动捡拾 | 第15页 |
·地震定位方法 | 第15-17页 |
·快速确定震级研究进展 | 第17-20页 |
·震级的涵义 | 第17-18页 |
·快速确定震级研究进展 | 第18-20页 |
·快速评估地震灾害研究进展 | 第20页 |
·快速确定其他参数研究进展 | 第20-21页 |
·小结 | 第21-22页 |
第三章 快速确定地震基本参数方法研究与应用 | 第22-52页 |
·自动捡拾初至P波 | 第22-24页 |
·用 EDT曲线相交法进行定位 | 第24-35页 |
·EDT曲线相交法 | 第24-25页 |
·用 EDT曲线相交法进行定位 | 第25-35页 |
·用宽频带速度记录实时仿真 DD-1位移记录确定震级 | 第35-40页 |
·用初至到时组合最优法进行定位 | 第40-42页 |
·用 P波初始部分确定矩震级 | 第42-45页 |
·地震自动处理系统 | 第45-51页 |
·地震自动处理系统研制背景 | 第45-46页 |
·地震自动处理系统功能 | 第46-49页 |
·人机交互修订系统功能 | 第49-51页 |
·小结 | 第51-52页 |
第四章 快速确定中国大陆地震基本参数 | 第52-61页 |
·中国大陆及周边地震构造环境与地震活动 | 第52-53页 |
·组建动态虚拟子网 | 第53-54页 |
·自动定位结果与分析 | 第54-58页 |
·定位精度分析 | 第54-57页 |
·自动定位用时分析 | 第57-58页 |
·快速确定震级结果与分析 | 第58-60页 |
·结论和讨论 | 第60-61页 |
第五章 快速确定全球大地震基本参数 | 第61-73页 |
·全球地震带的分布 | 第61-62页 |
·全球地震台网 | 第62-63页 |
·自动处理结果与分析 | 第63-67页 |
·快速确定震级结果与分析 | 第67-71页 |
·地震仪幅频特性 | 第67-68页 |
·M_(wp)结果分析 | 第68-71页 |
·结论与讨论 | 第71-73页 |
第六章 结论与进一步研究工作 | 第73-75页 |
·结论 | 第73页 |
·进一步研究工作 | 第7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
附录 | 第80-83页 |
附录一 从 LISS服务器接收的GSN各台站信息 | 第80-83页 |
作者简介与发表文章 | 第83-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