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2页 |
ABSTRACT | 第12-1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63页 |
·引言 | 第15-16页 |
·有机薄膜场效应晶体管 | 第16-28页 |
·有机薄膜场效应晶体管的简介和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有机薄膜场效应晶体管的工作原理和性能参数 | 第17-20页 |
·有机场效应晶体管材料 | 第20-26页 |
·有机薄膜场效应晶体管制备技术 | 第26-28页 |
·有机单晶场效应晶体管 | 第28-39页 |
·有机单晶场效应晶体管的研究目的和现状 | 第28-30页 |
·有机单晶的生长 | 第30-34页 |
·有机单晶器件的制备 | 第34-36页 |
·有机单晶场效应晶体管的电荷传输机理 | 第36-37页 |
·有机单晶场效应晶体管中的分子堆积结构和器件性能的关系 | 第37-39页 |
·聚集态诱导荧光增强 | 第39-47页 |
·聚集态诱导荧光增强的发展现状 | 第39-43页 |
·聚集态诱导荧光增强的主要材料和机理 | 第43-46页 |
·聚集态诱导荧光增强的应用 | 第46-47页 |
·本论文研究目的和主要内容 | 第47-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63页 |
第二章 联苯乙烯基衍生物和化合物Eilatin的设计、合成以及薄膜场效应晶体管的研究 | 第63-90页 |
·引言 | 第63页 |
·联苯乙烯基衍生物的合成 | 第63-66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63-64页 |
·合成路线和方法 | 第64-66页 |
·联苯乙烯衍生物的晶体结构 | 第66-70页 |
·联苯乙烯衍生物的薄膜场效应晶体管 | 第70-74页 |
·生物碱eilatin的合成 | 第74-77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74页 |
·合成路线和方法 | 第74-77页 |
·化合物eilatin的物理化学性质 | 第77-80页 |
·化合物eilatin的紫外吸收和荧光光谱 | 第77-78页 |
·热分析 | 第78-79页 |
·电化学性质 | 第79-80页 |
·化合物eilatin的晶体结构 | 第80-86页 |
·化合物eilatin的薄膜场效应晶体管 | 第86-87页 |
·本章小结 | 第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0页 |
第三章 BNVBP单晶场效应晶体管的三维各向异性 | 第90-119页 |
·引言 | 第90-91页 |
·实验部分 | 第91-94页 |
·研究目的 | 第91-92页 |
·实验材料和设备 | 第92-93页 |
·实验方法 | 第93-94页 |
·化合物BNVBP的物理化学性质 | 第94-96页 |
·单晶的生长和表征 | 第96-103页 |
·单晶器件的制备和测试 | 第103-114页 |
·本章小结 | 第114-115页 |
参考文献 | 第115-119页 |
第四章 具有聚集态诱导荧光增强(AIEE)性质的多轮烯生物碱衍生物及在Cu~(2+)传感器上的应用 | 第119-157页 |
·引言 | 第119页 |
·研究目的 | 第119-120页 |
·合成路线和方法 | 第120-121页 |
·多轮烯衍生物的聚集态诱导荧光增强性能 | 第121-128页 |
·化合物TBBF和TBBH的紫外吸收和荧光发射光谱 | 第121-124页 |
·激发态质子转移(ESPT)理论和构型转变模型 | 第124-128页 |
·ESPT论和模型的实验验证 | 第128-139页 |
·溶剂化效应 | 第128-129页 |
·HOMO-LUMO能级轨道 | 第129-130页 |
·pH效应 | 第130-132页 |
·核磁和红外谱 | 第132-134页 |
·晶体结构 | 第134-139页 |
·基于多轮烯生物碱TBBH的Cu~(2+)传感器 | 第139-152页 |
·研究目的 | 第139页 |
·Cu~(2+)传感器的设计 | 第139-140页 |
·Cu~(2+)传感器的选择性 | 第140-143页 |
·Cu~(2+)传感器的灵敏度 | 第143-147页 |
·Cu~(2+)传感器的机理探讨 | 第147-151页 |
·Cu~(2+)检测试纸的初步探索 | 第151-152页 |
·本章小结 | 第152-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153-157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57-161页 |
·论文总结 | 第157-158页 |
·创新点 | 第158-159页 |
·有待进一步开展的工作 | 第159-161页 |
致谢 | 第161-162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62-163页 |
附录 | 第163-171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1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