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山诗歌研究三题
致谢 | 第1-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1 绪论:寒山诗歌研究现状述评 | 第8-11页 |
·寒山诗内容分类中的得与失 | 第8-9页 |
·寒山诗思想探究的进展与误区 | 第9-10页 |
·寒山诗艺术研究的概貌与不足 | 第10-11页 |
2 寒山诗“驳杂”特征的思想探源 | 第11-20页 |
·中唐社会思潮与寒山诗的儒学印记 | 第12-14页 |
·天台山的“三教合一”与寒山诗的宗教情怀 | 第14-20页 |
3 寒山诗学理论及其创作实践:“寒山体” | 第20-39页 |
·寒山诗学理论 | 第20-22页 |
·“寒山体”的独特艺术风格 | 第22-33页 |
·通俗浅白的语言选择 | 第23-25页 |
·自由真率的性灵抒发 | 第25-28页 |
·悲远空寂的意境追求 | 第28-33页 |
·从“寒山体”看寒山的创作心态 | 第33-39页 |
·取景与设色 | 第33-34页 |
·句法结构 | 第34-35页 |
·对时间、生命的描写 | 第35-37页 |
·结论 | 第37-39页 |
4 寒山诗歌与唐代白话诗风的共振与独蹈 | 第39-52页 |
·寒山诗歌对先前白话诗歌的借鉴与继承 | 第39-49页 |
·溯源:寒山诗歌对唐前白话诗歌的借鉴 | 第40-47页 |
·寻流:寒山诗歌对王梵志诗歌的继承 | 第47-49页 |
·寒山诗歌在中唐诗坛的地位及影响 | 第49-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7页 |
作者简历 | 第57页 |